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出版人物】 >> [专题]『书业观察』 >> 正文

回忆新闻人普利策:只讨论真假不讨论好坏

[ 来源:驿钊传媒学习小组    点击数:4495    时间:2006/1/6    编辑:冰河文化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承认人有弱点,而且承认人的弱点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看上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这样的立论起点,给西方文化对制度建立之必要,提供了最早的警醒和持续不断的努力,也把个人和社会,放在一个不断反省的氛围中。新闻业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提起新闻业,大概没有人不知道普利策其人。想起普利策的故事,我总是会有一些和新闻业相关的七七八八的感想。

  31岁,有了自己的报纸

  普利策是一个典型的新闻人,或者说是一个天生的冒险者。很多风险投资者都具备这样的性格。我相信这样的人从精神构造的层面、从器质上就是和常人不一样的。他们生而在内心涌动着超常的冒险欲望、异乎寻常地追求一个奇异人生。从小,普利策就像一只飞蛾,渴望扑向一团灼烈光亮,哪怕明知这光亮就是一团火,一头撞上去就会瞬间焚毁,他也会死活不顾,一定要撞上去。

  普利策1847年出生在匈牙利,他和正常的青春期孩子还是不同,少年普利策早早独立。而且刚一独立,他就在固执地寻找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至于这仗为什么要打、打的是谁,他根本不在乎。

  于是,普利策先是要求加入奥地利军队,后来又要求加入即将开赴墨西哥战场的法军,然后渡海要求参加英军,以便前往英国殖民地印度。可是,这些军队都一一拒绝了这个送上门来的“炮灰”——他太不像一块当兵的料了。少年普利策身高一米九,却瘦弱得像根竹竿,还是个近视眼。

  那是1863年,适逢美国南北战争进行到最尴尬的时刻。战争的规模、伤亡和拖延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了林肯总统的预期和民众能够忍耐的程度,联邦一方的北军一向采用的志愿募兵已经行不通,初试抽签征兵,就在纽约引起大暴乱。于是联邦政府转而向欧洲高价招收雇佣兵。一批寻找雇佣兵的二道贩子,被抽成的利益吸引,应运而生。他们立即扑向欧洲,在大街小巷乱窜,猎取任何一个愿意步上遥远的美国战场的对象。1864年底,一个美国兵贩子和17岁的普利策相遇,双方一拍即合。

  聪明过人的普利策,在旅途中就摸清了来龙去脉。在接近美国的时候,他跳入冰冷的海水,抢在兵贩子之前赶到纽约,领走了那笔可观的雇佣兵费用。不到一年,战争结束,在这块完全陌生的新大陆上,谋个饭碗成为普利策的当务之急。不甘平庸的普利策选择了新闻界。他先进入德语的侨报,随着英语长进,逐步转到英语报纸。这真是天赐良机,那是和平时期他能够找到的、最具刺激性的行当了。

  在那个年代的美国,新闻界是另一个厮杀声不断的战场,大量具有普利策性格的人投身其中。他们在激烈竞争中,要找出最具刺激性的轰动新闻。记者们一个个跟侦探一样在刺探和抢夺新闻,大报主编们的水平高低,天天在随着报纸的出版揭晓。新闻界很自然地就集合起一批中流砥柱。普利策就是从一线记者干起的。他当记者,一天工作16个小时,是个拖也拖不住的工作狂。

  普利策加入这一行正是时候,美国新闻业在蓬蓬勃勃发展中,却还没有规范。因此,读他的故事也真像是在读一部美国新闻史。

  美国报纸一开始是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的。这种倾向不是来自政府的控制,而是来自竞争中的两党政治的需要。最初的美国政治基本上还是精英政治,而报纸也因印刷技术上的原因,价格奇贵,无法普及,活像是精英们的论坛。随着印刷技术的突破,报纸几乎随着美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从精英层走向大众。南北战争中,人们对战争新闻的需求,也对新闻业猛推了一把。很快,新闻独成一业,红红火火,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市井小民,谁也离不开报纸了。普利策恰在这个时候,参加了进去。

  随着政治党派的自然产生,报纸也跟着有强烈的党派性,有此党的声音,也有彼党的声音,吵得不亦乐乎。有时,一个党派的新闻还只肯给自己一派的报纸。做记者,瘦弱的普利策是拼命三郎,虽然是共和党报纸的记者,他却什么新闻都积极争取,有一次,他破门而入,竟把阻挡他进入民主党会场的看门人打翻在地,成功写出了民主党秘密会议的新闻报道。

  假如说,美国是一群天使居住的地方,那么,它的故事带来的经验就一文不值。两百多年来,这里是一个联合国。世界各地有各种问题的人,在这里聚到了一起。当时移民来美国的人,多半在家乡的状态和少年普利策一样潦倒,不少人的性格是和普利策一样敢于闯荡、甚至铤而走险,却并非每个人都有普利策的好运气,可是,兜里没钱,来了都要吃饭。因此,假如说,美国历史上的大城市,曾是一个犯罪率高、黑帮盛行、盗贼满地、骗子投机无处不在的地方,实在是一点也不叫人奇怪。移民们把世界各地的黑暗,都扯下一片,随身带了来。而警察体系的成长速度,常常还跟不上天天在港口一大船一大船下来的移民增长速度。

  社会的黑暗面,也自然会进入政治上层。幸而,依据宪法,美国始终保障了自然发展的新闻界。当时,一个好记者,他的招牌首先是正直、反腐败。冲锋陷阵工作、生死不顾的一流记者普利策,因此很快出名。这不算很稀奇。稀奇的是,年方21岁的普利策竟然因这样的口碑,当选为密苏里州参议员。大概只有美国这样人人都是移民、不讲资历的国家,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在1870年1月上任的时候,他离法定的参议员年龄还差了整整4岁。

  记者和议员的双重身份,更使普利策始终站在揭露反对腐败行为的最前端。有一次,普利策揭露了一个承包商的黑幕,那个有着拳击运动员身材的承包商,当众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论打架,普利策细长的身材不可能是他的对手。据说,在激怒之中,他回去提了一把枪来,半路告诉别人说,“要出新闻了!”最后,他们先是扭成一团,后来又有枪响,双方都受了伤。究竟发生了什么,两人的说辞不同,谁也搞不清楚。幸好没出人命,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此后人人知道,普利策走到哪里,口袋里都会揣着一把枪。

  美国新闻业的自由经济特性,给普利策这样出类拔萃的新闻人,提供了可观的发展机会。为了留住报纸的灵魂人物,他工作的《邮报》老板,决定给年方25岁的普利策以报纸的一部分股权。这使得普利策很快成为一个富人。他后来卖掉自己的股份,在31岁的时候,买下了他自己的报纸。

  39岁,精神失常

  1878年,普利策的手里掌握了一份他自己的报纸。一开始,他对新闻业就颇有自己的反省。在报纸党派性还很强的时代,他提出自己的报纸要“为民众服务,不为任何政党牟利”,报纸“不是政府的支持者,而是批评者”。身为共和党人,他宣称自己的报纸不是“共和党的喉舌”,而是要“说出事实”,“要摒弃民众偏见和党派偏见”。

  新闻业的社会监督功能,使它似乎顶着一个金色冠冕,让人觉得,它出生出世,就是领受了神圣使命来到人间,就像是一个天然正确的社会角色。可是,身在“此山中”的普利策,深知并不那么简单。新闻业也是一个由人组成、由人在运作的系统。它也在聚集和反映出人的弱点。

  不单单像普利策这样的新闻从业者是有弱点的,也不单商业运作在推波助澜。就本质上来说,新闻业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的弱点上的。所以,新闻业才会有这样的老话,叫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人都有好奇、猎奇的心理,人的创造性就来源于此。可是,当这种好奇心失去分寸,大众心理集合膨胀,也会带来令人吃惊的负面后果。

  任何一个新闻人都知道,越是地震海啸火山爆发这样的灾难,也就具有越大的“新闻性”。然而,“新闻轰炸”几天之后,人们的心理会迅速疲劳,再连续报道,民众就不会再感兴趣。因为它不再是“具有新闻性”的“新闻”。面对悲惨的事件,人们确实具备、也总是愿意相信自己的同情心和关怀,可是,人们往往不愿意面对的是,人有与生俱来的弱点,每个人的良知都有局限。人们很少敢问自己,我真的希望天下太平,从此之后,每天打开电视和报纸,里面只有一个微笑甜美的声音,报出千篇一律的好消息吗?人有优点和弱点,善和恶,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你其实无法切开这枚硬币。新闻业是传达善恶兼备之人性的最典型的地方。假如没有这点认识,新闻业很难有彻底的反省。

  新闻从业人员很容易失去必要的界限,在狂热事业心的驱动下,他们可能过度利用大众心理中的弱点,使得新闻业的弱点和大众的弱点叠加起来,令新闻业走向歧途。走过头的报纸,就叫做一张“不负责任”的报纸。

  尽管普利策开始思考报纸的责任,许多问题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他的报纸此后还是曾被政党利用,成为他们的喉舌。虽然在事后,他痛悔不已。

  在普利策的时代,报界的商业竞争也都出现过抄新闻和伪造新闻的小动作。探得一条重要新闻,要花大力气,还要花钱。尤其当时的交通通讯还很不发达,要报道国际新闻,实在很吃力。而“制造新闻”却很难查证。普利策的《快邮报》新闻曾经常被抄袭,弄得他很恼火,结果,他设了一个圈套,刊登了一个阿富汗反英暴动的所谓电报新闻稿。经常抄袭他们的《圣路易斯星报》也发表同样文章。普利策马上发表声明,这是自己故意伪造、用来打击抄袭者的假新闻。《星报》名誉严重受损,不久就倒闭了。

  可是,普利策自己的报纸也不能免俗。1895年,普利策当时已经成为报业巨头,他手下的《世界报》和另一个报业巨头赫斯特的《日报》进入白热化竞争,双方的编辑简直像肉搏一样拼上了。这时,双方都有抄袭对方的情况。结果,《日报》抢先设计了一个圈套,刊登了一篇完全虚假的伪造报道,情节特别感人。这样的游戏其实很危险,假如对方并不上钩,还可能揭露你伪造新闻。结果,普利策的编辑果然上当,改头换面剽窃了这个新闻故事,还捏造了自己为开发古巴新闻派出的专船。紧张地等候着鱼儿上钩的《日报》报社里,编辑们一片欢声雷动,马上公开他们的假新闻计策,猛烈攻击《世界报》的诚信。普利策只好自吞苦果。最令人气结的是,《日报》编辑在伪造的时候,还有意把新闻故事主角的名字起作“我们剽窃新闻”这句话的谐音。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普利策和赫斯特竞争的高潮,也是美国报业发展的高潮。当时美国和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形势紧张,这两家大报几乎是身不由己地、为了报纸的“新闻效果”,开始煽动民众。这时,美国军舰“缅因号”突然在属于西班牙殖民地的古巴哈瓦那港口爆炸。竞争中的普利策和赫斯特,为了比赛新闻的“耸动”,在报上推出种种煽动性的猜测,甚至两家报纸都发表了伪造的“缅因号”舰长给海军部长的电报,称爆炸“并非事故”。双方的报纸发行量都因此猛升和暴涨。美国民众被激怒,民众的情绪又反过来推动报纸、甚至推动国会宣战。

  我想,普利策和他的手下编辑并非战争狂人,可是,他们曾是新闻狂人。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很自然就集合起一批如普利策这样能力超强,在精神状态上热情过度、正义感过强、甚至精神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疯狂的天性,巨大的压力、佐以自身矛盾的冲突,足以令人错乱。最典型的是普利策的《世界晚报》的执行主编,他深深陷入自己炒起来的新闻界战争热潮,不可自拔。一天傍晚,报纸已经送去印刷厂,他突然冲上楼大喊,战争!战争!我们必须出一份号外!接下来,他颇为冷静地交代了号外的安排,巨大的“战争”二字横跨了整个头版。事后,同事们才发现他已经精神失常,再赶紧派人冲到街头,从报贩手里赶紧抢回那些“战争宣言”。

  普利策手下的主编、编辑和一线记者们,可以数出一大把是以程度不同的精神失常、甚至自杀告终的,包括他也成为报业名人的弟弟。

  普利策本人在39岁就爆发严重的精神方面的疾病。他的眼睛此后逐步失明。普利策变得无法接受噪音。哪怕是轻微的、常人根本感觉不到的声音,他也完全不能忍受。

  那一片混乱,却是新闻界自然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片混乱之中,仍然有头脑清醒的新闻人。当时的《晚邮报》主编古德金,严厉谴责普利策和赫斯特都在“严重歪曲事实,蓄意捏造故事,煽动民众”。《世界报》的疯狂,维持了四个月。四个月后普利策清醒过来。可是,已经晚了。如古德金所预言的那样,这两大报纸在美西战争中的表现,作为“美国新闻史上最无耻的行为”被记录下来。

  质疑政府,并非“损害了美国的尊严”

  39岁以后的普利策,有22年,是在远距离控制他的《世界报》。有很多年,他只能住在一艘隔音包裹严密的游艇上,飘荡在海上。他的精神状态是不稳定的,好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巨富,有能力支付和保障一个非常特殊的生活状态。他依然思维敏捷、有一个最佳新闻老板的头脑。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人民网:一个书商眼中的世相

  • 下一篇文章: 接力出版社总编白冰推荐新书:精品、畅销月月有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3581]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3533]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2687]
  •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18年…[3977]
  •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作者…[350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6136]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5596]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59999]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7591]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7395]
  •  
     相 关 文 章
  • 出版人细说苦与乐[4840]
  • 贝塔斯曼主席蒂伦谈未来几年…[3546]
  • 出版业高端人士指出07书市有…[4005]
  • 教材微利时代,我们该怎么办…[17457]
  • 于丹论语心得赶超三国热 十天…[425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62.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