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 既有人气又能赚钱,这样的展览出版机构也能做出来?!
“杉泽《山海经》手绘图鉴展”触达人数过百万、“新中国文物出版70周年展”一个半月参展人数11万余人次,企鹅兰登封面展9天参展人数过5000……你以为这些火爆展览幕后的策划者是谁?专业策展公司?实际上,是出版机构自身。 出版机构策展,虽属跨界,但一批爆款案例证明,只要找对方法,在陌生领域出版机构照样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些成功操盘者策展目的不一,或借其做营销推广,或用以深化品牌形象,又或者将其作为实现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但他们均有切实的施行方案和严谨的举办逻辑,并不断拓展效益边界,为行业带来了更多可能。 到底要如何让展览的定位与效果实现匹配?如何较大限度扩大展览影响力?在这些出版机构的成功经验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如何办好社会效益型展览?把握品质形成“持久性”积极效应 对于许多出版社而言,举办一次社会效益型展览,就意味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经济投入,但是却没有任何收入上的效益。所以,可能会感到有些“得不偿失”。但事实上,只要真正把握好展览的品质,让读者感受到展览的诚意,无论是对于出版社的品牌宣传,又或者是口碑积累都大有裨益。 浙江出版集团(简称“浙版集团”)举办 的“辉煌的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浙江出版图片书画展”,便是品质办展的典范。在办展之前,浙版集团发动集团老中青三代出版人的力量,用两个半月时间进行筹备,还租用了浙江展览馆两千多平方米的场地,投入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展览举办过程中,邀请了老一辈出版人来到现场,给青年员工生动讲述《飘》、《路》、《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浙江乃至全国标志性图书出版的幕后故事。 
通过展览,人们可以了解到1949年5月,新华书店浙江分店诞生;1951年4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在杭州竹竿巷挂牌成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地方出版迎来大发展,浙江出版开枝散叶,专业出版社相继成立。1983年5月,浙江省出版总社设立;2000年12月,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展陈的许多图片和书画都是抢救性发掘保存下来的珍贵资料,不少原始资料和实物都是几经周折、辗转才获得。珍贵能够使展览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助力品牌文化宣传。3天时间内,该展共吸引社会各界近5000人参观,获得一致好评。 将眼光放长远,注重打磨细节,几乎是注重品质的展览共性。文物出版社(简称“文物社”)在举办“文化瑰宝 学海方舟——新中国文物出版70周年展”时,专门抽调编辑人员、图书设计人员、摄影师等共同组成专门团队编制展览大纲以及形式设计。因为办展览是个新课题,为了办好展览,文物社还组织人员通过参观博物馆展览学习展览知识。这些对展览顺利举办有很大的帮助。在展览内容方面,文物社展示了社内大量获过国家级奖项的图书,以及一些特色书籍如珂罗版印刷图书。这些内容不但对读者有吸引力、还能够凸显品牌价值。通过方方面面细节的落实,自6月8日开展以来,截至7月8日,展览已经吸引了超过11万人次的观众。 
选对合作方,对于展览的品质也很重要。文物社在策展时,选择首都博物馆合作,因为其与全国文博系统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业务联系。双方共同举办文物图书展,可以进一步加强出版社与文博单位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学术文化的共同推广。山东教育出版社(简称“山东教育社”)举办“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历届获奖作品展”时,选择与鲁东大学合作,将该展的第一站设为鲁东大学“贝壳儿童文学周”的学术活动之一。此次“贝壳儿童文学周”原本就有多位儿童文学创作家参与,看点满满,并有多项活动,吸引了众多读者。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大的非商业目的的国际插画奖,在国际美术界和儿童插图领域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二者都以“儿童”为核心,精神气质相互契合,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