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如果说注重品质,是社会效益型展览取得成功的基石,那么提炼有吸引力的主题,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2018年9月26日,受北京市朝阳区街道办邀请,参与“国际设计周”活动,人民文学出版社(简称“人文社”)举办了珍藏名家手迹展,展出内容包括展出内容包括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知名文学家与人文社的书信往来。名人效应加上书信,当即引发人们的探究欲,仅一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次的参展观众,反响热烈。有观众称赞,“全国出版社中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能收藏这么多名家的手迹”。看来通过不断挖掘,呈现出有意思的点,就算平时略显“严肃”的老牌出版社策划的展览同样能够受到读者欢迎。 怎么用展览做营销?依托内容做创意“加法” 用展览做营销,选书很关键。虽然相较新书分享会、图书签售会,展览有着更长的宣传周期,可以带给读者更加沉浸的体验,但并不是所有书都适合展览式营销。 在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简称“磨铁”)营销编辑逍遥看来,适合展览式营销的图书有两种:一是好听好看好玩的,二是实用的。前者不必多说,自然是带有声音、绘画或有趣内容的书;而实用型的书,在逍遥眼中,则是指那些接地气的,拥有 “实用价值”的图书。 去年,基于《好好说话2》一书,磨铁携手西西弗书店举办了一场实用型图书的展—— “好好说话-尬聊ICU主题展”。《好好说话2》虽然是一本实用型的书,内容非常贴近生活,但还是需要通过包装,呈现出有趣的形式,才能增强吸引力。展览通过新潮的空间设计、趣味的装置搭建,吸引商场人流参与打卡互动,从而激发他们对新书产品的关注以及对生活中“表达技巧”问题的思考探讨。一进入展览现场,观众就会被“你现在的专业毕业后不好找工作啊”“年纪这么大还不结婚啊?”“生病了?多喝热水吧!”这些“尬聊”的语句包围。这些现实又“调皮”的话全部是书里的内容,能够迅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挑动他们对《好好说话2》这本“实战性”新书的兴趣。 
用有趣的形式做展览式营销,已经是共识。接力出版社在为“尤斯伯恩科普图书系列”这种好玩的图书策展时,也在努力突破常规书展的局限,用新颖的形式打动读者。打破图书按品类摆放的固有模式,首次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将阅读空间分为自然、太空、交通工具、玩具书互动体验等不同的展区,科普书、故事书、涂色书、游戏书根据主题归类。孩子们走进阅读空间,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定区域,就会发现多种互动体验。 但“不能只为了好玩,而弱化了图书本身”,逍遥表示。归根到底,再好玩的展览也要为图书本身服务。如果只是单纯吸引了读者,没能成功营销图书,那也是失败的。针对展览式营销,主办方需要找到一个能够连接读者和书籍的主题,然后通过合适的形式让观众对图书内容本身产生兴趣。 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博集天卷”)市场部副总监刘晓晨持相似观点。他强调,图书营销要从书籍本身内容出发,去发现产品IP运营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从这个角度出发,后续运营产品时,还会发现更多衍生价值。 去年9月底,博集天卷联手西西弗、自然生长,围绕图书《观山海》,在上海世茂广场举办了一场“东临神州,以观山海”——杉泽《山海经》手绘图鉴展,沿用的就是这样的营销逻辑。 
《观山海》一书是画家杉泽用绘画对经典作品《山海经》所做的全新演绎,画面瑰丽、栩栩如生,又贴切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是一本相当好看的图书。 “因为书籍本身就具有非常好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尽可能的保留了画作本身平面二维的展示形式,并对其进行丰富。”刘晓晨说。当时,包含三个合作方在内的策展团队将展览划分出了三个主要区域,以此对《山海经》背后的古代文化、历史、神话故事进行简单梳理。同时还有一个创意展示空间,将《观山海》中奇幻唯美的图案进行分割式悬挂,并运用多彩玻璃,呈现出图案的时尚气息与视觉通透性,读者必须寻找到合适角度才能观看到画面完整的信息,让读者观赏作品时更具仪式感和良好的视觉体验。当时恰逢商场开业,展区周边有许多大牌旗舰店,人流量比较大,吸引了不少读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