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丁怀超:好编辑需要百炼成钢 羽化为蝶
 安徽人民出版社 总编辑 丁怀超
一个出版社假如没有几位好编辑,很难做出像样子的好书来。那么,好编辑的标准是什么?我以为,至少应该具备这样几条:
一是有文化责任感,知道自己的工作具有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混碗饭吃,更不是在出版行业博取名利之类的;
二是有项目策划能力,可以组将现有的内容资源有创意地组织起来,也可以“无中生有”,动员组织不同行当的专家学者做出有文化价值、社会和读者需要的项目来;
三是有发现的眼光,能够从蛛丝马迹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找到有价值的项目;
四是组织协调能力,在学界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可以有效地组织作者队伍,完成预定的任务;
五是落实的能力,把设想变成现实,做出好书让读者享用。
这五条虽然缺一不可,但并不是每个编辑都能完全具备。有的编辑擅长策划,有的编辑偏于发现,也有的最热心组织落实。当然,要成为一个好的编辑,五个方面的基本功都应该具备。
好编辑不是天生的,而是熬出来的。过去做编辑,至少要跟着老师做一年校对,两年助理编辑,看看前辈如何工作,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无中生有”,有中生变,打下编校书稿的基本功。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才成长速度加快,但也不是两三年就能够熬成好编辑的,而是需要百炼成钢,羽化为蝶。
炼成一个好的编辑,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
第一步,介入项目。积极接触大项目、好项目,知道大项目、好项目的基本标准,为今后策划大项目、好项目创造条件。现在的五年规划、年度计划中,虽然不全是好项目、大项目,但的确不乏这样的项目。
第二步,积累人脉。广泛联接学界作者,名人也罢,默默无闻者也好,大多数作者乐意与编辑接触,只要谦虚热情,说话内行,见解独到,多数作者是欢迎的。
第三步,潜心实战。写策划书,安排会议,组织撰稿,请人审稿,都需要自己亲身去做,在实战中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把事情做成。做好学者,做细心人,做勤快人,做服务者。放下身段,才能赢得作者信任,才能做成事情。
第四步,落实成书。只有编辑校对工作完成,设计营销到位,好项目才能做成好书来。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五年以后,连续参与三五个像样子的项目,亲手做出二十册以上的好书,就有希望炼成好编辑。
当然,炼成好编辑,首先需要个人积极努力,同时也需要好环境,好老师。没有后两者,个人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妄为无用之功,徒生无所作为之叹!
推行出版产业化以来,对图书营销和资本运作重视多了,反倒对编辑工作强调少了。现在,重提编辑的重要,倡导评选好编辑,无疑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讲,有补救,堵住缺口,我们的出版行业就有更大的希望。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