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本届获奖作品学术书设计有突破,彰显民族文化,整体简约大气。
■本报记者 申凤霞 原业伟
11月19日,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结果在上海揭晓。包括《穿墙术》《吃在扬州》《法国现代诗抄》等20本图书获得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将参加2013年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设计师朱赢椿、刘晓翔和陆智昌都各有两本书入选。据了解,获奖的20本书是从124家出版单位选送参评的274种、396册图书中脱颖而出的。自2004年以来,已经先后有188种“中国最美的书”亮相德国莱比锡,其中11种图书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评委会主任方世忠总结认为,本届“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有三个特点,学术类、工具类设计有了赏心悦目的突破,为最美图书的设计种类开创了新亮点;其次,获奖图书崇尚简约流畅,设计形式为内容服务;此外,优秀的设计作品既强化民族文化的现代表现,又彰显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完美结合。
科技书:理性与感性交融
相较文艺类图书设计,科技书设计不好做,获奖作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与水文学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地学研究的科技书。其作品获得过2010年、2012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设计师刘晓翔本来对科技书题材没有太大兴趣,了解到作者李新荣20多年扎根中科院沙坡头基地研究沙漠土壤的事迹后,却决定接下这个设计任务。 刘晓翔对这本书的最初设计创意是来自李新荣从沙坡头搬回来的一块泥土。理性的东西与感性的泥土形式相结合,是该书设计的根本创意点。书匣上规则排列了很多的亮晶晶的点,书的切口运用了不同的形式,上面是规则的圆点、下面是平行的线条、侧面则是密密麻麻凌乱地如沙土的符号。而600页的书原本可以做得很薄,刘晓翔却特意选择了蓬松系数较大的纸张,强调厚度,也是为了体现一种类似泥土的厚重的存在感。 另外,不同于以往的科技书,该书图表根据原图全部重新绘制,把原图黑、粗、重的破坏阅读的图表转变成一种棕色、浅淡的方便阅读的形式,使得文字作为第一阅读、图表作为第二阅读在该书中有了很好的衔接。 书籍设计是个整体设计,而不是去装饰书籍,刘晓翔说,我们把纸张看做一个信息流动的剧场,各种文本在剧场里上演,设计做的是一种信息传达工作。
古籍书:传统与现代共生
本届“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中,刘晓翔还有一个获奖作品是《离骚》。出版该书的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杨林海介绍,《离骚》曾经出版过无数版本,为了将老书做出新意,该书采用特种纸印刷,插图都是作者和美编自己绘画和搜集的。只印刷1111册,具有收藏价值。即将出版的普及版将会比特装版更贴近市场。杨林海强调,不仅要做最美的书也要做最好的书,书籍设计不仅仅是装帧,更要做到内在与外在统一,让读者获得立体感悟。 获奖作品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杂花生树》,将《本草纲目》《南方草木状》等四部草木著作一一呈现。设计师刘运来介绍到,色彩上采用了古籍图书常用的红、蓝、绿、黑四种色彩区分四部草木著作;进入正式阅读前,穿插彩色四页雕版书影;封面书名、章节页标题局部是集雕版字,两张书影像邮票一样粘贴在标题之上,随后是像摘抄的记录本一样彩插,记录着对草木圣贤的介绍和作品介绍,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最后是四页去背景的工笔写生插图;装订是锁五彩线胶订,裸脊。力争通过多样的表情,内在的逻辑关系,丰富的表现力,全方位展示书籍的魅力。 通过设计,刘运来想传达给读者质朴的东方味道。“文和图透露出一种宁静、优雅的意境。我的设计就是还原和展示这种宁静和优雅,使阅读变得轻松自然。”他说。然而在最初拿到这个任务时,他并没有立即动手设计,而是广泛了解相关知识,他认为对书要有敬畏之心,在没对书籍内容了解前,不能随意动手设计,肆意践踏内容。
文化书:民族与世界互动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留园印记》获得了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这已经是设计师周晨的作品第五次获奖。该书是年过花甲的篆刻家亚农,历时8年,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代表之一留园的每处景观创作篆刻的印谱。该书以印谱作为由头,全书以留园的文化景观为线索,如“古木交柯”“小蓬莱”“冠云峰”“清风池馆”等,每处景观都有散文描绘,解读其历史典故。书中的黑白照片,则是周晨耗时两三年,亲自拍摄积累的。此书采用了传统的筒子页、包背装形式,但不乏现代气息,用数种不同颜色的纸张印刷,篆刻部分采用象牙色,与红色印章相应;总论用牛皮纸,介绍留园整体,突出历史性。该书的设计理念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当代的方式、世界的眼光,呈现给世人,每段文字都附有英文解读。 “‘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已经第九个年头了,它架起了一座中西方交流的桥梁。我们在学习世界先进的书籍设计理念同时,也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周晨说,“但对于中国书籍设计师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站稳脚跟,创意往往在树根不在树梢,树梢上只有噱头,我们要沉下心,多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用当代设计的视角去诠释、推广,这是大家的责任。”
最美的书:文本形式相得益彰
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朱赢椿的作品曾多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称号,此次又有两部作品获奖,《一个一个人》和《蜗牛慢吞吞》。在他眼中,不管你的设计是豪华还是质朴,只要书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书的气息传达出文本的气息,就是一本“最美的书”。 对文本质量更加介意,朱赢椿现在做设计更少了,而且每一部都很慢,总要反复推敲成熟后才出版。对经典名著的设计较为中规中矩,对自己创作的东西则更能彰显个性。但他并不赞成设计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一个一个人》是模拟民国老书版式的做旧,但《蜗牛慢吞吞》则没有太多设计,比较淡雅,风格截然不同。 面对电子书浪潮的冲击,朱赢椿希望通过视觉、触觉甚至模拟的嗅觉效果,做出纸质书的特质。在《一个一个人》中,他花最长时间推敲的是书中不经意出现的小细节,细节多则滥,无则缺;是否需要,何时出现,这些都是他把自己当成第一个读者而不断体会出来的。 一个好的文本,再配上好的开本、好看的字体行距字距、舒适的装帧方式,让读者看起来很舒适,这是很重要的。朱赢椿说,我们不能把设计停留在太多喧嚣的设计语言上,设计本身要为文字服务,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把握书籍设计的度。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