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图书出版与售卖,是社会心理脉动的晴雨表。春江水暖书先知,而人群(国民)中种种现实心理、火焰、激情、期望、欲求……在图书出版与售卖的晴雨表上,更会留下深深的刻度。当然,国民的种种情感和欲望,当始终处于渴求状态时,反映此种心态的图书,会持续走高,连年不辍。
学者型书人刘苏里 申明两点:本文涉及图书,出版时间跨度为11个月,即2011年11月底至2012年10月底;关键词排序,不分先后,不分类别。
1 中国问题
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问题。这几乎是几十年不变的主题。近年,它呈现两个新趋势,一是外国人加入这一行列,因而中国问题,已越出被称为“中国”这个地域、象征符号和政治体所代表的范围,成为世界问题。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当今世界,已无单纯的中国问题,中国问题便是世界问题——全因中国的体量(地广、人多、经济总量庞大等),历史跨度,信仰多元,制度取向,等等,其综合释放的能量,人类历史上罕有其匹。二是,国人(观察、研究者)分析中国问题时,越来越取全球视角,已自觉认识到,中国已对世界构成重要影响,中国问题,只有放在世界范围内,才能获得理解,进而才能得到解决。
此类图书出版规模庞大,话题覆盖面广泛,市场表现亦好。代表者有: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作者马立诚,2012年元月问世。尽管类别划分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比如邓小平思想,与新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同在一个叙述框架内,或可能是中国现实“主义之争”的真实的面相。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2012年元月出版。阎一如既往以民族志方法,通过中西对比,提出中国正在出现一种新的个体主义,对未来中国发展,福祸所伏。
《论中国》,作者基辛格,2012年10月出版。本书甫一上市,一路热销。不仅因作者名声,也因作者立场和观点。需要指出的是,书首先是写给美国人看的。作者在加拿大的一个著名论坛上的发言,更具代表性。
《什么改变中国:中国改革的全景和路径》,作者张维迎,2012年7月出版。作者着力于与“改革”相关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叙述,其中,中国经济改革如何从强盗逻辑过渡到市场逻辑,发人深省。
更具震撼力的,是以下几部通俗易懂之作: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2012.4/人大版)、何伟(海斯勒)《江城》(2012.2/上海译文版)、野夫《乡关何处》(2012.5/中信版)。它们从文学化,哲思路径解读中国问题,每部作品激荡阅读者不同痛处,广为流布。
《大观》(法律版)连续出版物,亦值得持续关注。这是年轻的中国学者以世界视野观照中国问题,最为集中的成果,尽管呈现的还是毛坯状态。
2 革命
革命一词2012年被公开讨论,是社会走向进一步开放的友善信号。但它于官于民,也可能是一个警示信号。所有讨论集中在两点,一是革命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一是对它夹带暴力的忧虑乃至否定。这是2012年的新现象。新归新,亦有源头。去年10月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其余韵在今年仍有强烈回响;去年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悄悄流传,至今年年中,终于浮出水面,令人惊异地成为畅销书。不讳言其敏感性,国内研究者多从历史角度,出版者也多从国外角度,写作、出版专著。
《法国革命史》,作者马迪厄,2011年12月再版。本书中文首版于1963年,将近半个世纪后,始为更多读者熟知。本书特点,在史家通常解读法国大革命,着重政治、宗教等因素外,关注社会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因素。
《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作者达恩顿,2012年3月问世。书籍出版、发行是否革命的诱导因素,是该作讨论的主题。潘恩《常识》与美国革命的渊源,《汤姆叔叔的小屋》与美国内战的关系,多为人们熟知,但哪些书与法国大革命密切相关?作者推出卢梭和伏尔泰等人。
《革命心理学》,作者勒庞,2012年6月再版。此书中文首版于8年前,为勒庞代表作,其影响远远超过他的《乌合之众》。
《革命节日》,作者奥祖夫,2012年7月出版。是法国革命研究中,注重政治文化因素的代表作。革命中的“集体行动”和“集体心态”是书中关键词。
《大革命与现代文明》,作者艾森斯塔特,2012年8月出版。作者的结论,颇似革命导师们的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