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此外,国内作者讨论革命的,结集出版的,有萧功秦《超越左右激进主义》(2012.8/浙江大学版),王晓秋《改良与革命》(2012.10/北京大学版),马勇《晚清二十年》(2011.12/人民文学版),雷颐《面对现代性的挑战》(2012.1/社科文献版)。
3 转型
这个关键词,流行已久,比较早讨论且影响极大的,是唐德刚的“历史三峡理论”。最近几年,“转型”成为坊间热议的关键词,每年大量作品出现,今年亦不例外。今年代表性作品有:
《威权统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性民主的试探性结论》,作者奥唐纳等,2012年3月翻译出版。本书是转型理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极尽详细地论证威权体制转型中的不可测和不确定性。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和启示》,作者朱云汉等,2012年元月出版。本书在梳理中国台湾民主转型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时,得出看似客观的结论,引发争议。
《通往民主之路:民主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作者霍利菲尔德,2012年3月出版。该作讨论了几乎所有具有典型意义的政治体的转型模式,其重要贡献,是对统治集团内部分歧,以及民众集体行动如何推动转型的讨论和论证。
“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丛书,第一套以中国转型为主题词的大规模丛书,上述朱云汉等人的作品是其一。两年来已出版15种,过往影响较大的有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许纪霖《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等。今年广受关注的还有《反思“中国模式”》等。
《大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作者韦森,2012年7月出版。文集所论,是近3年中国转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如国富民穷,恶税对中小企业生命力的损伤,内需乏力,官商肆意掠夺……等等。其药方是,转型如若获得成功,必对政府限权,尤其财政权。
此外,有刚刚上市的《发展与转型中的制度》(中信/2012.10),《社会转型:中韩两国的考察》(社科文献/2012.10),《中国转型:改革与可持续发展之道》(北京大学/2012.9)和《波兰尼<大转型>与中国大转型》(北京三联/2012.8)等等。
4 日本
作为关注对象的日本,很多年淡出国人视野。最近三五年,日本热突然升温。这可能来自两个诱因,一是中国经济的突飞成长,一是整个日本“向右转”。其直接结果,是最近两年,因钓鱼岛引发的持续的中日关系危机。这个本来不是中日关系平衡点的地方,由于其担负着历史与现实,情感与利益,战略与战术等多方面因素,意外成为双方角力的舞台。随之,日本,成为2012年中国大陆的关键词,也成为整个中国的关键词。出版行业不敢怠慢,推出大量有关日本的书籍。
《何谓中日战争?》,作者纐纈厚,2012年2月出版。作者的独特视角,是将中日战争的起始时间,拉长到1874年日本对台湾用兵,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并对这七十余年中日战争史予以全景扫描式审视。作者对战争两方,都有检讨。
《日本边境论》,作者内田树,中文版2012年3月问世。这是对日本人心理结构,和思维、行为方式存在问题的审视性作品。日本地域上的边陲事实,造成几百年来与东西方交流中,内在地化为日本人的边陲意识,对日本人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福泽谕吉自传》,2012年3月出版。继马斌翻译此书,杨永良再次用功日本近代思想集大成者的口述自传。这不能看作应景之作,中日关系气候和环境使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