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中小学国学教育出版成为正规教材才有发展空间
中小学国学教育出版
成为正规教材才有发展空间
2002年,以读经为主要教育方式的国内第一家全日制私塾“孟母堂”成立;2004年,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首尔)成立;2005年,国内第一所国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2006年学者于丹在《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引起观众热捧……国学的炙手可热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呼应,2010年教育部、国家语委下发《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在部分省(区、市)和直属高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80%的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国学经典教育,申请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试点学校目前已有2万多所,涵盖了大中小学和各类职业教育学校。
■ 商报实习记者 易安静
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推行,必然需要国学教材。事实上,“国学”已成为校本教材的重要选题,在各地中小学中或直接选用、或自行编写的校本国学教材正在打开一个新的市场空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教育编辑部主任金晓光表示,目前涉足国学读物的出版社不下百家,包括少儿类出版社、教育类出版社、古籍类出版社以及其他一些出版公司。
国学教育教材:官方引导 成长迅速
近几年随着官方力量的正式介入,尤其是2010年教育部对“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提倡,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逐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授力度,传统文化也深得教育一线教师的认可,并且在学校推广的过程中,家长也逐步认识到国学对孩子的重要性,因此现在的国学出版市场环境相较前些年已有极大的改善。青岛出版集团少儿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耀辉对此非常欣喜,他表示在早些年的国学读物出版过程中,总能听到很多争议的、不认可的声音,但目前这种情形已逐步改变。该中心早在2005年就出版了一套“国学启蒙经典丛书”, 到2009年为止,这套丛书已经推出了10种不同的国学读物,累计销售量达200万册。
在民间和官方的双重推动下,国学教育已逐步浸润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在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提倡下,大多数学校将国学经典诵读融合到语文、品德教学课和班会中,部分地区小学甚至将国学诵读作为学校的校本必修课,有专门的国学经典教师和课时,有专项的经费。但由于教材的编写模式、课时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效果的检验等问题还没有定论,所以目前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国学教材。目前学校使用的国学教材主要有三种形式:首先是地方行政部门指定的统一教材,如山东省的地方课程教材《传统文化》共8册,供全省中小学校1~8年级选用;其次是校本教材,一些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师资水平和地方文化特色编写校本教材,如安徽省涡阳县根据其老子故里的地方文化,将《道德经》作为校本教材安排到学校的教学中。除此之外,一些优秀的国学读物被用来作为教材使用,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国学启蒙教程”系列中的《弟子规》、《三字经》被北京、广西、浙江、重庆等地的一些小学采用。目前来说,国学教材与国学辅助读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国学教材中一般有课时的安排,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弟子规》分为40课时。相较一般读物,有的教材里还会增加一些课后练习等内容辅助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祝安顺认为,随着《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的下发,国学经典读物在学校教育上正朝着课时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在社会教育上则朝着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随之的教材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再是简单地选编、注译、配光盘,而是全本全译全注,从诵读到吟唱,从读到写,从接收经典知识到讲解经典内涵等变化。由于拥有优秀的专家、编辑队伍和深厚的学术资源积淀,中华书局在国学读物出版方面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该社在经典诵读、书写和讲解以及经典教育的辅助读物方面都有涉及。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