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架造型充满童趣,让孩子的阅读空间充满乐趣。
皮卡书屋 童书阅读无国界
皮卡书屋少儿中英文图书馆(以下简称“皮卡书屋”)是京城一家致力于中西方儿童阅读交流的童书馆。其从创办以来已有4家分店,他们强调儿童的自主阅读,在童书馆的设计伊始,就特别注重整个阅读馆的颜色搭配,期望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自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安静地进入阅读,享受阅读。
在图书陈列上,皮卡书屋的书架几乎都以三层为主,其分馆馆长程欣表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能轻而易举地拿到自己想看的图书。他们还为小朋友配备了专门的小梯子,让个子稍小一点的小朋友也能自己取书,自主阅读。活动组织方面,皮卡书屋着重于孩子天性的释放,不拘泥于室内活动,将活动放置自然当中,让小朋友全面地接触大自然。如2010年的复活节,他们就将找彩蛋的活动设置在海淀公园,孩子们在游戏的同时,自然的天性也就释放开来。
为了进一步打造中西方儿童阅读交流的品牌,皮卡书屋成立了专门的“外教故事会”,聘请美国教师,进行全英文的故事讲述,在故事的讲述中提升小读者的英文交际能力。另外,皮卡书屋每年还会定期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每周确定一个主题,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随着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皮卡书屋加强了和学校的合作,如在班级配备小书箱,选拔小小图书管理员来管理这些小书箱。和小学语文教师加强联系,根据这些教师的推荐制订相应的书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皮卡书屋已和清华附小、北大附小等九所小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除了和小学进行合作推广外,皮卡书屋也会分批次邀请权威的阅读推广专家、阅读推广人对图书进行筛选,用专家、学者们的专业眼光,为孩子们的阅读把关。同时,皮卡书屋还在自己的博客和网站为家长开辟了专门的推荐平台,家长可以自由地在博客和网站上推荐自己喜爱的图书。(采写/任 文)

符合孩子生理的书架设计,便于孩子取阅图书。
悠贝童书馆 发现绘本的味道
悠贝童书馆也是京城一家较大规模的儿童图书阅读体验中心,自2009年2月创办以来,短短两年,便已发展了13家分馆。他们以亲子阅读为媒,期望通过阅读为出版方、家庭、早教行业搭建起一个交流的平台,再整合自身独有的专家、学者等资源对优秀的儿童读物进行推广。
截至目前,悠贝童书馆的图书推广活动已经进行千余场,仅2011年5月,他们就有60多场的阅读推广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和儿童教育机构联合进行的,在活动的举行中,“亲子阅读活动”、“图书角”、“小小图书馆”等阅读小核心,就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来了。
悠贝童书馆的推广活动也是别具一格,他们建立的“亲子阅读工作坊”,就为专家、学者和父母在阅读交流和分享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父母、孩子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把自己对图书的认识和理解告诉专家、学者,而专家和学者们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一线阅读的最新资料,为亲子阅读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对绘本阅读,悠贝童书馆还特别开发了“绘本之旅”的活动,该活动也进行了两年,活动以书为延伸,强调孩子智力多元的开发。而“绘本之旅”的延伸项目——绘本的味道,更是创意地将厨房艺术全面纳入,以亲子厨艺为基本概念,进一步强化了图书就在身边的阅读理念。
悠贝童书馆调研发现50%~60%的父母不知道什么是绘本,70%~80%的亲子阅读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针对这一调查结论,悠贝童书馆专门开发了“阅读顾问制”,为每一个进入书馆的父母提供一对一的推荐阅读服务,而这些阅读顾问都是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妈妈或老师,这样的口口相教、口口相传也给悠贝童书馆带来了良好的声誉,成为京城别具特色的儿童阅读推广地。(采写/任 文)

楼梯里满是玩具,孩子们可以坐在楼梯上阅读。
蓝月亮儿童图书馆 全职妈妈的智慧分享
2009年12月,蓝月亮儿童图书馆在北京海淀区仰源大厦开放。创办人王丽根据她在全职带孩子的两年中对儿童图书的喜爱和亲子阅读的深切感受,想跟大家分享童书中的乐趣,让更多的家长、孩子享受亲子阅读,自己投资建立了“蓝月亮儿童图书馆”。
蓝月亮图书馆以0~12岁的儿童为主,馆内收藏有精品绘本、国际大奖图书、获奖文学作品、科普图书、双语绘本、英文原版图书以及为小宝宝准备的立体书、翻翻书、布书等玩具书5000余册。目前图书涵盖的年龄跨度比较大,且在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适宜阅读的图书。
馆内定时开展故事会、图书推荐与分享、手工制作等活动,不定期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亲子阅读分享活动、主题讲座、故事表演等活动,为小读者提供愉悦的阅读环境,并在活动中促进小朋友对图书的喜爱,从而达成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说到馆内特色,创办人王丽介绍说,小朋友来馆内会感到很轻松自由,他们可以看看书、玩玩具、画画,和小朋友交流并共同玩耍,亦或是听某位妈妈讲故事,馆内给孩子营造了尊重、认可、自由的氛围。另外家长也可以和馆主交流、探讨、咨询阅读以及教育方面的事情。
目前蓝月亮儿童图书馆采用会员制,可外借图书,以满足读者的家庭阅读需求。(采写/刘 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