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出版新观察论坛#人民日报张贺:我在媒体上读到,中国的阅读率在接近45度角的下降,一直到近两年,才有一点艰难的上升。我们的国民读书情况确实不乐观。刚才李老师的报告说北京的人均购书量是19到29本,我想每一个去西单购书大厦的人都有体会,外国人都很吃惊,因为中国人买书都是用推车装的。但是除了北京,其他的地方情况就不大乐观。
#出版新观察论坛#人民日报张贺:我记得我去西部采访,农村家庭里除了课本很难看到书。以县城为例,县城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我们调研了几个县城新华书店,如果没有教材教辅,书店都很难生存下去。一些新华书店都把一楼出租,书店搬到二楼。
#出版新观察论坛#人民日报张贺:书店是书业的缩影,杨老师的这个观点我也很同意。最近上市的出版业企业很多,但是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的教材教辅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4月20日的时候我在扬州参加了电子书峰会,去的人大多都是硬件厂商,我感觉出版业在应对数字化方面不是很积极。
#出版新观察论坛#@快书包徐智明:我的身份比较特殊,既经营实体书店又经营网上书店。个体跟行业的情况可能不大一样,我就汇报下我的体会。首先是电子书和实体书。我觉得国外国内的情况不一样。传统书转为电子书在国内形成不了市场。电子书和传统书的读者根本不一样,根本不是一个市场,所以不能混为一谈。所以我对于纸质书的销售整体还是有信心的。
#出版新观察论坛#@快书包徐智明:书店的转型:转型一是地产商类,如新华书店,还有诚品书店;二是生活方式类,以读易洞为代表,我不计成本,赔就赔;三是地标类,万圣书园;四是场所类,经营咖啡等产品,如时尚廊,西西弗等;五是本身的经营收入不在店内在店外,如能拿到政府、图书馆的单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