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蔚东(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的出版业才开始面向外部世界。1986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为出版业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1992年,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正式步入到了世界出版业这个大家庭之中;如今,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列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具体实施出版业“走出去”的战略。 实际上,仅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中国出版业就实现了体制性的转变,在出版规模上成为出版大国,并对出版“走出去”产生了迫切的文化和经济需求。然而,由于图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其价值体现在供求关系之中,从以往书展版权贸易成交额来看,尽管中国图书的版权输出种数在逐年增加,但离达成顺差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在东亚文化圈内,中日两国在版权贸易上也存在巨大的逆差。由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8 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可知,2008 年,中国共从日本引进了1134 种图书,而向日本输出的图书只有56 种。而且,在这56 种主要的品种也多是语言类图书。 相比之下,日本以一种“软”带“硬”,易于让人们接受的“软文化”先行的本土化方法,是中国出版“走出去”值得借鉴的他山之石。日本漫画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就已在欧美国家形成了市场。日本漫画的特点是主题具有普遍性,在表达上直观、通俗易懂,而且倾向于不带意识形态色彩。2001 年,《少年Jump》的德文版在德国创刊;2002 年,小学馆和集英社共同出资在美国发行《少年Jump》的英文月刊。由于《少年Jump》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2005 年6 月,日本出版商又在北美推出了以女性读者为对象的漫画杂志《少女Beat》。日本漫画在法国的销路一直看好,《火影忍者》(第19 卷)在2005 年仅法国就销售了11 万册。 日本外务省的外围组织国际交流基金每年都向海外提供出版资助,如果当地的出版机构接纳其提供的书目,则更容易获得资助。从2002 年起,日本文化厅开始着手推广现代日本文学在海外的翻译和介绍事业。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2005 年,共有34 种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出版。民间组织三得利文化财团每年都资助10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图书在海外出版。 随着人们对日本文化了解的加深,近年来日本的现当代文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被介绍到海外的数量也逐年增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2007 年出版业调查报告》称,日本最初被介绍到海外的作品仅限于《源氏物语》、《古事纪》等古典名著和著名作家的作品,就现代文学来说,除了村上春树等知名作家以外,其他作家的作品很难被翻译成外文出版。但这种现象最近发生了变化。 由此可见,中国出版要想走向世界,必须首先走出亚洲。就向世界解释和传播中国的内容来说,中国的学界和出版界都有必要打造出能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认同的出版物。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