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为快
再过一个多月,今年的中考生就要迈进高中的大门。作为第一批高中课改生,不少人感到很好奇:新课本是啥模样?昨日,记者拿到一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必修教材,揭开了新教材的面纱。
名篇《阿Q正传》淡出
记者看到,教材封面更时尚美观,课文增加了巴金的《小狗包弟》、提到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飞向太空的旅程》等时代感较强的文章。
一些经典的老课文淡出必修的新教材,包括《阿Q正传》、《药》、《项链》、《荷花淀》、《南州六月荔枝丹》、《致橡树》、《我的空中楼阁》等,其中部分课文进入选修读本。
多年前曾是高中课文后被删除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此次又出现在课改教材中;在高中语文中出现不久、此次被删除的课文有: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余秋雨的《道士塔》等。
新旧课文各约占一半
华师一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周文涛表示,新教材中新增加的课文约占一半。教材所选篇目的变化,反映了课改强调的思想多元化,从选文上拓展了视野,增加了时代感。不仅对传统的经典课文进行保留,也对公认的、优秀的、体现现代文明的作品给予承认,增加了许多90后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文素材。
新增探究和名著导读两板块
据周文涛介绍,旧教材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新教材(必修)共5册,每一册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大部分,其中,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是以往所没有的,新增的这部分注重学生的探究、自主、合作学习以及名著的阅读。
酷、闪客等流行词进课本
“酷、爽、炒作、帅哥、辣妹、知本家、作秀、闪客、炒鱿鱼……”这些流行词语可不只是在网络上出现了,高一新生很快就能在语文必修1课本中的“梳理探究”里找到它们。
周文涛介绍,“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板块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中的一串串新词新语,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比如先有“白领”、“蓝领”,相应又衍生出“金领”、“粉领”、“黑领”等,由译词“黑客”相应地产生了“灰客”、“蓝客”、“红客”、“闪客”等,“这样新潮的教学内容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周文涛说。
增加“网络作文建议”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改了,作文怎么改?新教材会告诉你答案:更加注重自由表达。
记者翻看教材发现,语文教材第一册(必修)中增加了“网络作文建议”。周文涛对此给予肯定:“增加网络作文,既是与时俱进,又是迎合学生对网络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应该让学生从接触各种新事物中去学会自由表达和表达真情实感。”
延伸阅读
《荷塘月色》:众口难调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依然收录有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不过辽宁等地使用的“语文版”新课标语文教材却把《荷塘月色》剔除了。
据悉,《荷塘月色》中曾有一句话引起了很大争议:“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人提出,夜晚的蝉是不叫的。许多人都参与到了这场讨论,甚至有人质疑朱自清的创作态度。“人们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并不一致。比如,朱德熙先生讲朱自清散文,看中的是他的‘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流于险涩,也很少华丽的铺排与藻饰’,所举的例子是《旅欧杂记》一类的文字,只字未提《荷塘月色》。余光中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对这篇作品从内容到技巧都提出批评意见。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有限的必修教材里舍弃了这篇文章。”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高中部邵燕鸿主任说。
而山东版新课标语文教材2004版把《荷塘月色》删掉了,后来再版的时候又收回来了。
《荷花淀》:曾被“动刀”
《荷花淀》这篇影响了几代人的课文,从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必读篇目中消失了,而这篇文章,上世纪五十年代即被收入教材,但做了作者意想不到的修改。《荷花淀》原文中写到几位妇女去看自己丈夫途中,遇到日本人船的追击,她们摇着小船往荷花淀里去时,作者记述了妇女的内心想法:“假如敌人追上来,就跳到水里去死吧!”这一句话在课文里被删去了。孙犁说:“可能是(编辑)认为这两句话有些‘泄气’,‘不够英勇’。”
老课文老记忆
老课文如同老歌,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记忆,回味起来温馨亲切。记者特收集整理了一些网友对高中课文的感悟片段。
中学语文课本里读过贾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于是脑海里就有了一个印象:荔枝产于岭南。加上我在深圳、广州工作数年,去过不少成片成片的荔枝园……
——张弩弓
端午节单位发了一箱荔枝,我愁着怎么消化它。读书时曾学过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文中形容的荔枝是高贵而又迷人的,而苏轼那名著名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让向来嘴谗的我对荔枝垂涎不已……
——舞了了
人一生不过几十年,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到完美,偶尔阿Q一下对自己、对别人都好……
——孤珠无名
从赵本山到喜欢赵本山的人,都折射着阿Q的影子……
——醒目致仔
《我的团长我的团》让我想起了孙犁的《荷花淀》--那生长着茂密芦苇的无边无际的白洋淀和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真令人神往……
——美丽清江
想起了高中学过的一篇课文,台湾女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文中那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浮现眼前。一个词:“太有才了!”这里就借一下她老人家的标题吧……
——小杉子
学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属于李乐薇的空中楼阁。而我的空中楼阁,一直是《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一群人聚在一起,饮酒作诗……
——霶霈子(摘自新浪博客)
课改解析
新课程有六大变
高中课改到底改什么?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介绍,与原有课程相比,新课程主要有六大变。
一是课程目标的改变。以前,高中课程主要是注重传授知识,现在,则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如学习化学,过去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与什么反应生成什么,现在,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能力。
二是课程结构的改变。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三是课程内容的改变。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和过于注重书本的现状,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活”的基础知识。如高中三年都设置了“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
四是课程实施的改变。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是课程评价的改变。以前的评价方式就是高考,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课改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把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分共同作为学生毕业的依据。
六是课程管理的改变。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自主开发课程、教材。
误读释疑
选修课不会增加负担
误读1:高中课改会给高中学校带来很大冲击,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变化?
省教育厅:我省高中课改会站在对每个学生负责的角度、循序渐进地推进。如高一基本都是开设的必修课,课程内容大体跟现在的高一课程差不多,学生不会突然感觉受不了这种负担,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高二、高三才开设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来选择;对于选修课,学校、老师也有一年的准备过程。
学习总量无明显变化
误读2:课程改革后,必修课和选修课看起来很多,是不是新增了一些科目?
省教育厅:我们是在科目下面设模块,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考虑到学生选择修习的需要,模块数量比较多,所以看起来必修课和选修课比较多,但不要求所有的模块学生都有要学习,学生模块修习只有达到144个学分就可以了,学生的学习总量没有明显变化。从科目来讲,主要增设了通用技术课,把高中的艺术课分为了音乐和美术,总学科由原来的13门变为15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