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魏琪芬 浙江教育出版社
编辑与作者能否成地功构建和谐关系,关系到图书的质量,关系到出版社能否出版精品图书,关系到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编辑和作者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编辑要让作者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包括品德、学识、能力。你对待作者的热情,对待工作的认真都会化作无形的力量感动作者,使他们乐于与你合作。比如,在编辑“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丛书时,编辑全身心地投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得到了作者的认可,为表示感谢,作者甚至还希望编辑笑纳酬金,编辑并没有“领情”。这样做赢得了作者的尊重,树立了编辑的良好形象。 其次,编辑要有服务作者的意识,让作者感到贴心的温暖,感到编辑是真心实意地为作者的长远发展着想,这样才能赢得作者的信任,和作者成为知心朋友。 有一位作者把她撰写的一部书稿拿给我看,希望在我们社出版。虽然她也能联系其他出版社出版,但她更看重教育出版社这块金字招牌,同时也因为之前与编辑合作愉快,希望能继续合作。然而我社有自己的出书原则,比如专著必须成系列,作者必须是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特级教师等。虽然她并不符合这些标准,但书稿独具特色,作者也非常有才华。经过努力争取,这部书稿最终得以顺利出版。我们不仅应该为那些功成名就的名师出版专著,做锦上添花之事,更应该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虽然从经济角度而言做教师专著编辑无利可图,但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为出版社留住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作者,对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第三,编辑要练好内功。编辑的策划能力、审读加工能力、市场运作能力都会对图书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 具有专业背景、博学多才的编辑能更好地与作者沟通,帮助作者完善并提升书稿的质量,而编辑的市场开拓能力强,也能为编辑赢得信任分。 因为同样的选题、同样的书稿在不同的编辑手中会形成不同的产品。有些编辑只做“来料加工”的活,标字体、字号,改改病句、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有些编辑自以为很内行,事先不与作者沟通就擅自做主,大刀阔斧地对书稿进行删改,使得书稿支离破碎。 编辑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提高自己的素养。要让作者充分感受到编辑对他的尊重,委婉地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也要耐心地倾听作者的意见,切不可居高临下地教训人,让作者难堪。 如拿到《幸福花开》的书稿时,我觉得眼前一亮,文章可读性强,故事生动,见解独特。但仍有不足之处:作为教学心得,单独成书稍显单薄,需要充实整合提升。通过沟通,向作者提出了修改建议,比如可请专家点评,把文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从理论层面上加以阐述,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增加了学术含量。还可以增加教学案例,一是形式上有变化,二是便于教师学习借鉴。另外可增加导语,对每章内容进行概述。作者根据建议对书稿进行了修改,书稿的内容得到了充实。但我觉得作者仍有潜力可挖,书稿还可精雕细镂,便提出详尽、具体的修改意见。作者认为编辑所提意见很到位,对书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使书稿更臻完美。 总之,真正优秀的编辑应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能完善书稿、提升书稿的品质,最大限度地实现书稿的价值。这样的编辑才能筑巢引凤,在他的周围才能聚集优秀的作者,也能为出版社吸引一流的作者。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