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历史学分社编辑在做直播 最近,历史学分社举办了“鸣沙史学嘉年华”线上活动,今年是第一届,主题是“历史学家的取景框——数字·概念·生活”,王笛、沈国威、包伟民等12位学者深入浅出地将历史生动地表达出来。“我们的口号就是:让历史更生动。”郑庆寰说,想要让历史生动,就必须让背后的历史图书编辑先生动起来。这个活动由编辑策划、做文案、亲自主持,在B站同步播出,前两场共有1万多人参与。“明年我们还打算出圈,邀请与历史题材相关的编剧或作家,争取把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传递给更多人。” 左为做直播的郑庆寰 做历史出版,承担公众历史教育义务 历史是什么?不同维度的思考者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对于出版业而言,历史出版一定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打开当当和京东,其图书畅销榜Top50或Top100的书中,历史类读物一定占据多席。 虽然学术出版在出版业的整体占比很小,但历史出版好就好在可以扩展渗透,可以“破圈”。“历史学是长盛不衰的话题,一本历史读物,只要质量过硬就能常销下去。它一方面能和文学类出版联系起来,一方面又能独成一家,挖掘出更多有趣的事物。即使90%的读者读不懂陈寅恪,也读不完钱穆的《国史大纲》,但大家仍对他们兴趣浓厚,或许这就是历史本身的魅力。” 郑庆寰坚信,历史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它可以改造一个人的世界观。每个读书人的案头都会有一部历史类读物,因为某种意义上,历史自身的特质就能契合人对文化的共性需求。 他还谈到公众的历史教育问题。“有一次,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在高铁上遇到一名华为高管,对方得知她是历史学家,就问她自己到底该读什么书。”郑庆寰指出,今天的历史研究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教科书了,因此做历史图书出版有义务改变历史教育薄弱的现状,尤其是影响更多年轻人,“让历史生动起来,是我们的终极目的。”郑庆寰说。 历史图书出版的厚重感和使命感,对刚入职的青年编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历史学分社的招聘计划中,仍然瞄准了历史学专业博士。郑庆寰再次强调了这个岗位对学术专业性的高要求:“即使都是博士,如果让一位研究古代史的博士去编辑近代史稿件,也可能会非常吃力。甚至同样是古代史,研究唐宋史的博士都未必能掌握秦汉史的相关知识。” 编辑的从业领域不同,对于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同。一方面,编辑要掌握通用的文字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其相关领域的知识。但对于历史学分社的编辑而言,或许后者要求更重于前者。郑庆寰告诉团队的每一位新编辑,一定要“坐得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减少知识盲区,在案头放好必备的专业书籍,多看文献。”在他看来,一名历史编辑的成长和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一样,没有捷径可言。 (本文编辑:刘鑫)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