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鸣沙”系列已出版图书 居家办公时期,业绩不降反增 正当郑庆寰准备带领这支队伍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原有计划,春节后所有“队员”包括他这个“队长”都困于家中。“在家办公,还得带娃,常常是看5分钟书稿就得看看小孩。”这是历史学分社编辑们那段时间的常态。 虽然行业生产遭到重创,但却并不妨碍历史学分社持续发力。“我们积极地化不利为有利,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郑庆寰说。 今年分社出版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收录文献341种,近5万页,全100册,这套重磅文献从策划到出版,历史学分社的5名编辑只用了3个月。“能有这样的出版效率,和社里多年构建的居家办公网络信息系统是分不开的。排版公司、印刷厂和编辑都能联系起来,在完全无纸化的技术条件下完成了这套书的编辑工作。”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 尽管面临书号紧缩等行业现状,历史学分社仍然在疫情期间创造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去年同期相比,分社的出书品种、码洋、利润等各种指标不降反增。“疫情期间,我们内部仔细调整了一轮出版节奏和选题结构,去年积攒的书正好今年出版。当然,这些工作多亏了这支能打硬仗的团队。”郑庆寰表示。 做团队建设,业务过硬且好玩生动 即便成绩蒸蒸日上,但光有一支业务过硬的编辑队伍,还不是郑庆寰最想看到的效果。作为一家专业学术出版机构,他们需要有这样一批高学历的编辑来奠定学术基础,对作者书稿提出专业性的修改意见,可在当下推崇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社会互动性空前加强,“改变外人眼中对编辑的刻板印象,挖掘每位编辑身上的活泼基因,抛弃偶像包袱,展现新时代编辑的丰富性”,也是郑庆寰努力的团队建设方向。 “我利用之前在皮书出版分社跟人打交道的经验,努力在编辑心里种下一颗种子。”部门刚成立时,郑庆寰带领编辑们拍抖音短视频,集体跳起了海草舞。“不愿意上镜的编辑戴着口罩完成了舞蹈。”他认为,每位编辑内心都有活泼的基因,他只是打开他们心门的一把钥匙。 渐渐地,这枚“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团建、生日聚会、直播。尤其是做直播,每个编辑都被推到镜头前,滔滔不绝讲两小时不在话下。去年,历史学分社举办了19场线下活动,郑庆寰让编辑去做主持人,做直播,也轮流上台给读者介绍书。在此过程中,编辑跟作者和读者面对面交流,不再是冷冰冰聊稿子或发微信,充分拉近了距离。“我们的合作伙伴突然感受到,社科文献社的编辑也挺好玩的,还都是帅哥美女。”这就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刻板印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