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 《出版力》用200余个经典案例指导实战
本网讯 (记者 雷萌)“精品出版没有特定的要诀,图书出版形形色色,创新方法千姿百态。产品的差异性决定了创新的差异性。成功者常常因书而异、因时而异、因专业而异” “出版创新无处不在,这首先就要有创新的意识和不平庸的价值观”……这些从多年出版实战中得来的经验和体悟,都被收入近日问世的《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一书。 8月22日,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新时代的出版心法——聂震宁《出版力》新书发布暨版权输出签约会”上,该书作者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聂震宁向读者分享了对出版力的思考,并通过与人民天舟(北京)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争玉的对谈,碰撞思想火花。发布会上,安徽教育出版社分别与摩洛哥十字路口出版社和中国台湾龙图腾文化有限公司签署《出版力》法语、阿拉伯语和繁体中文的版权输出协议。 活动结束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聂震宁进行了专访。 
发布会现场图 (安徽教育出版社供图) 200余个经典案例诠释“出版力” 出版力,就是出版好书的能力。该书即以“出版力”为统摄,梳理了中国现当代出版史上200余个经典案例,涉及主题出版、社科出版、文学出版、古籍出版、科技出版、少儿出版等重要领域,对精品出版的内涵与外延、源流与演变、特征与规律、逻辑与思维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精彩的阐释。书中既有图书生产逻辑的重新发现,也有精品出版思维的深度探索;既有图书生产规律的理论总结,也有精品出版方法的实际指导,对于出版业的转型和升级,有着值得借鉴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这不是一本关于出版力的教科书。一个初入出版机构大门的新人,只要读过《编辑学》《出版概论》一类教科书,说起出版力来完全可以头头是道。这本书也不打算重复那些教科书的观点和论断,而是从实际案例中找寻实感和经验。”聂震宁介绍,本书副题虽标注“精品出版50讲”,实际上全书涉及的图书案例至少在200个以上,其中有一些是他直接操作过的出版项目,更多则是行业同仁们有口皆碑的经典案例。 “我之所以通过案例来谈出版力,也是多年来在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得到的经验:一是从实务出发,增强讨论的实战性;二是开启思路,改善思维方法。”聂震宁说。 精品既是一种追求又是一种规律 出版形态日新月异,出版产品层出不穷,那么,这本书中所涉案例对今天的出版项目实操有哪些借鉴启发? “精品首先是一种追求,同时又是一种出版规律。精品永远不会过时,精品生产的规律也不会过时。”聂震宁谈道,如曹丕所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先秦以来的先贤们对写作的态度、读书的态度,在今天都不过时。出版经典案例中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同样如此,比如,一流的编辑、一流的校对、精心的装帧等,永远是精品图书的必备要素。“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书的内容可能已经由当初的新鲜事物或重要成果,变成一种共识。作为一本书所提供的文化信息过时了,但是,做精品书的经验不会过时。” 关于精品出版的规律,聂震宁总结道:“精品出版许多时候是对出版物生产与传播的全面的或某种独特的安排;许多时候却是沙里淘金、慧眼识珠、捷足先登、突发奇想、点铁成金。精品出版的关键就在于切忌简单从事。” 那么,精品出版有没有界线呢?聂震宁提出,当下无论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还是纸介质的传播,都要讲精品。真正的网络传播不能不讲精品,这其中不包括自媒体的传播,因为发表个人意见的写作和传播,并不是一种完整的出版行为。 编辑要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出版创新无处不在”。对于书中亮明的观点,聂震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例,也许某一点创新就能为这本书增色添彩,也许某一个活动的创新就使得这本书更好地推广,也许编辑的一个建议就使得这本书的格局有所提升。 “作为编辑,千万不能因循守旧,要想想‘我能为这本书做些什么’。”聂震宁说,编辑要有创新的准备、追求、理念。首先就要有创新的意识和不平庸的价值观,同等重要的是要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一切创新者,其成功首先来自自身无时不求新、求好的追求,来自自身无时不求新、求变的思维习惯。一个不平庸的出版人,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创新的机会,任何时候都会记住无论是新作品出版还是老作品再版,都有精品出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他进一步阐释,在准备方面,包括专业准备、知识准备、文化准备。如果对书业情况了解不够,提出来的很可能就是老套的选题,如果对内容没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在编辑过程中就会困难重重。当然还要有奉献精神,不能看成是作者的书,要当成自己的书,要不求回报、不图名利,甚至别人都不知道编辑做了哪些工作。 “由于出版这个行业在文化和知识传播中的中介地位,我们的出版创新有可能是前无古人,也有可能是老歌新唱;有可能是旧瓶装新酒,也有可能是新瓶装旧酒;有可能是焕然一新,而更多时候是持续的改进。总之,精品出版,一事当前,不要忘记创新;一书当前,记住匠心独运。”聂震宁分享并以此共勉。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