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 出版方会为了少付版税而谎报印量吗?
说到这里,还是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前段时间写一篇文章时,用到近两年一本畅销新书的销售数据,用我的经验估算,虽离百万册稍有距离,但如果四舍五入,也可以说是百万的畅销书了。恰好我认识此书的编辑,跟他确认数据,的确在我估计范围内,但他还是很严谨地跟我说,不能用百万册畅销书,因为作者会根据这个来收版税。 这是一家比较大的出版机构,他们的严谨风格,给我留下挺深的印象,吹牛不上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那么,除了跟编辑搞好关系,让编辑给你查查你的书的准确印数之外,还有啥办法能估算自己的新书印数或者销售数量呢? 有人说了,编辑不是应该定期给你通报印数么,为什么还要搞好关系呢?因为在很多出版社里,印数和销售数字都是机密,必须要通过正式的版税报告或者结算版税时候才能够给出。那你平时要想多了解,除了搞好跟编辑的关系,还有啥途径呢?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唐朝人会用大案牍术来追踪各种线索,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大数据来估算书的印数及销售数量呢?答案是可以的。 作者都很关注书的销售,最常见的就是经常去浏览当当、京东、天猫等电商页面,对于大多数图书来说,页面上的评论,除了作为读者对书的评论建议,其实也可以用作估算销售数量。 业内很多人,会把当当或者京东的评论数,乘以一个系数,来估算这本书的实际销量。而天猫和微店一般都是实际销量,就不用系数乘了。这个系数具体是几,并不很确定,只能估算到数量级,不能估算准确数,并且我了解到,这个系数有在降低的趋势。 原因在于,一方面系统会给默认好评:很多人买完书是不发评论的,现在电商的系统,如果你自己不评论,系统可能会给你默认一条好评。另一方面,电商对于超级畅销书的影响力在下降。以前图书的销售渠道就是线下书店,线上电商。现在很多书线上除了电商之外,还有各种社群营销、微店销售,这些都会影响电商的数据,可以说是一种数据的测不准原理。 当然这个系数一般是几,跟出版机构也有关系。看他们的营销能力、渠道能力,这两方面都比较强的出版社或者图书公司,他们的重点畅销书的系数可能就会大一些,因为这些畅销书在所有的渠道都好卖。这个系数一般就是在 3 到 5 之间。越是大的出版机构,越是畅销的书,可以取大值,否则一般取中值或者小值。 还有几个问题,如果评论数在 200 之内的,就不用测算了,一般没什么意义,经常是首印数勉强卖完或者卖不完。您的这个书,是面向特殊群体,有自己的社群的除外。 其次,要了解有没有虚假评论,要咨询您的编辑或者营销编辑。确实有出版机构的风格是,重点书先打上 1 万个评论再说,那这部分就不能用系数乘。 还有就是,现在很多书在电商网站上跟其他重点书捆绑在一起,你看不到单本书的评论数量,对于被捆绑在一起的书,评论数量估算这个也不适用。 最后要看是不是独家书,某些渠道喜欢定制一个独家版本的书,跟其他渠道不一样,那这个独家版本其他渠道是没有,这种书不可以用来估算整体的。 这仅仅是一个估算值,可别直接拿这个数就去找编辑要版税,我可不认。 是不是听上去非常非常麻烦?我觉得也是。因为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并不会了解出版机构的渠道能力、营销能力怎么样,更不用说后面的几点限制。这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 所以有这功夫您还不如跟编辑搞好关系,直接找编辑咨询。当然,我的建议,还是去找专业一点、口碑好一些的出版机构合作吧。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