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 非工委研讨会思考书业如何面向未来
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指导,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主办的“Books New+书业新生态——面向未来的思考”研讨会于6月5日在京举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中发协副理事长任超,中发协副理事长、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徐登权,中发协副秘书长鲍黎钧,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刚,樊登书店创始人兼CEO吴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CNBG中国区总裁董明,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艳平围绕文化产业未来合作前景,未来书业间的多元化、多业态合作,以及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图书、融媒体文化项目新兴技术发展等行业广泛关注的问题展开研讨。 艾立民谈到了发行业态出现的十个新趋势。一是书店不再是销售文化产品的场所,而成为一个科学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的场所,因此需要用多种技术手段,打开分装在书里的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传播,也就是书店的售卖方式从卖文化产品开始转向知识服务,书店的注意力开始从关注产品转向关注人,也就是转向用户。第二是互联网、物联网的出现和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出版内容的纸电同步,发展方式的线上线下同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第三大数据的运用,特别是用户数据的拥有留将成为出版发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用户数据实现新零售的业态发展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会成为一句空话。第四要实现全媒体营销,信息的标准化,特别是涉店信息上下贯通和无缝连接将成为重要观点,要真正解决有系统、无数据,有数据无共享,看数据无想法,有需求无办法的短板。第五是内容生产和渠道建设上下游的业务界限现在越来越模糊,编印发一体化业务模式发展非常迅速,很多发行单位在策划内容,如当当、京东、浙江博库等,将来出版、发行完全是一体化的,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第六是品牌的培育和持有将成为战略性资源,它既是企业的生产力,也是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第七是文化消费需求、需要、引导和创造,要善于发现文化消费的冲突和矛盾,矛盾和冲突就是需求,就是商机,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第八是书店定位和文化调性,决定了书店的生存方式和发展基础,体验丰富的书店显示出了比较强大的生存能力。第九是智能化书店已经显示出两个效益具佳的探索成果。第十是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步伐在进一步加快。书店业呈现多元多媒的复合业态形式,以书为媒多样发展,多媒体传播,在传播文化知识的过程当中,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书店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流趋势。 魏玉山认为,如何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有两个方面的逻辑要考虑,一个是中央的要求,一个是产业自身的需求。出版业融合发展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与技术的融合,特别是与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与大数据融合发展;二是与产业融合,包括与文化、教育、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他用移动化、知识化、视频化、有声化分析了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 民营书业作为我国出版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徐登权认为要坚守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的内容产品,是首要的责任。 “随着新技术、新阅读的各种手段的不断更新、跟进,书业的发展不是走到了底盘。只要认真去研讨、去思考所处时代的机遇,认真思考时代、行业的发展规律,任何时候都有发展机遇。”作为重庆五洲世纪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登权以五洲为例,谈了他的体会。要坚持客户导向,坚守用户思维、用户至上。重庆五洲推出了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三级的用户服务体系。要用好的作品去鼓舞人、影响人,要坚守文化为本,逐步形成文化+科技、文化+生活、文化+健康、文化+教育四个“文化+”的发展理念。重庆五洲战略规划是“一个中心”,以文化教育为中心,“两个抓手”以科技创新和资本融合为抓手,“三个举措”分别是集聚人才、铸品牌、塑造模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一定要引入现代经营和管理。重庆五洲目前形成了计划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工作管理等等现代企业管理工具,完成了从一家传统图书发行企业向综合现代文化产业的转身。 王志刚认为,教育出版的根本职责和使命是为教育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服务。信息化时代,出版单位需要以数字教材为核心,构建新型的优质内容资源体系来服务教育。建设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配套资源是传统出版社的强项,民营企业也能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工信部宣布中国将进入5G商用新时代以来,内容生产企业要拥抱新技术,把新技术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 吴宁从发行的角度提出了拓展线下场景提供知识服务的新思路。结合樊登读书会与樊登书店的发展,他用“一场球赛”来形容知识服务的“前世与今生”。随着5G等技术的到来,线上知识付费产品竞争将日趋激烈。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将知识付费场景向线下延伸。书店作为承载文化的“实体堡垒”,必须满足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方向。设立护城河为生存导向,通过认真分析用户群体需求,根据用户画像来提供精准的线下知识服务。还要紧跟大趋势,抓住小趋势。 董明认为,5G是为内容而生的网络,可以让内容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和无时不有。对于包括出版在内的内容产业来说,5G大带宽、多连接、低时延的特性将降低内容获取成本,提升用户体验。5G的普及会带动内容产业逐步多样化。出版单位可以从3个方面不断完善工作。一是内容重耕,通过音频、视频、AR,VR等多形态改造,将内容存量优势转为增量优势。二是场景重塑,利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重新理解用户需求,根据用户习惯和场景推送不同内容,围绕用户开展出版发行工作。三是渠道重构,通过5G万物互联实现用户有效触达,通过数据精细化运营,实现不同渠道的精准服务。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