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去年《萨申卡》中文版出版之际,单向空间联合社科文献·甲骨文在 MeePark 举办了“十三 talk”的首场对谈,门票价格为70元 发布会该怎样收门票?
那么,发布会到底该不该收门票?该收多少?收门票的发布会又该怎么做? 众所周知,在出版业的各类新书发布会中,作者的影响力差异较大,大多数作者难有足够的读者号召力。因此,在不确定作者号召力的情况下采用收费模式,主办方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不收门票的新书发布会门槛低,主办方又难以预知到场读者的情况。 在采访中,多位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都认为,部分新书发布会应该收取门票。首先,发布会需要场地、人力和物力等成本支出。其次,如今有些新书发布会所讲的内容已不限于推广新书,大多会扩展到大众所关注的某一话题或传达一些实用技巧;有时加上一些大咖的加持,完全匹配得上门票价格,而读者所谓的门票其实也就是一本书的价钱。第三,可以对到场读者进行精确的统计,一方面能保证参会人数不超出场地范围,另一方面也能更精准地筛选用户,确保发布会的正常进行。 接力社婴幼分社社长唐玲表示,接力社这两年一直在探索新书发布会收取门票的形式,但收门票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读者。大众有时会有一种误区,认为免费的产品或活动的品质是无法保障的。社科文献社营销编辑占禄也表示,门票其实是发布会的一个门槛,能够筛选出更为精准的用户,有利于活动内容的二次传播。 既然收了门票,就要让用户满意,这对发布会的策划、流程设置、主题和嘉宾都有更高的要求。唐玲说:“为了让付费用户满意,我们从选题策划阶段就开始思考新书发布会该如何呈现。”可见,付费模式在倒逼出版社不断创新发布会的形式和内容。长江新世纪营销编辑刘冲也表示,作者的号召力以及所讲内容的价值,是能否采取收费模式的主要考量。此外,为了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出版社一定要精心选择线上报名渠道。为了方便统计和管理,长江新世纪采取唯一报名渠道的形式。而接力社则与一些社群渠道合作,不局限在单一报名渠道上。 其实,如何做一场发布会是一门大学问,如何做一场收费的发布会更是一门大学问。因为在新消费时代,读者和用户需要更为纯粹的发布场景和感知体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