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眉睫 独立学人、海豚出版社编辑室主任 在现代出版中,市场已经成为图书策划的出发点。在一些出版社中,甚至是以发行为主导地位,一切选题来自发行,做什么、做不做,都由发行部主任说的算。一些编辑中心论者持反对意见,认为发行只是销售,编辑不管做什么书,他们都应该发好。
其实,我们还忽略了另外一种人的意见,即:理论家对于选题策划的启示。这里所谓的理论家,包含专家甚至思想家的意味。他们基本不从市场角度出发,也不站在编辑的立场上,而是纯粹从内容本身出发,看它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深度或高度。我想,这样的理论家对于选题策划也是存在一定启示意义的。下面我不妨举个例子。
在童书出版领域,我们时常听见儿童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刘绪源先生发出的声音。有人说:“刘绪源是当代唯一的儿童文学评论家。”这本是一种殊荣。奇怪的是,在当代社会,这竟然是一种边缘化的象征。在商业童书甚嚣尘上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文学予以各种商业形式的包装(无论是创作之初,还是编辑制作之中,以及营销推广),以期获得市场最大程度的认可。对商业童书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人是趋之若鹜。从儿童文学作家,到童书出版人,再到童书推广人,大家都在制造着商业童书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奇迹。对此,刘绪源先生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在《商业童书初探》一文中,他发出了不太悦耳的声音:“资本溢张牙舞爪地提出了垄断的欲求,中国的童书界,要警惕。”同时,他还撰写了《纯文学提纲》、《什么是儿童文学的深度》等文,再次张扬儿童文学的纯文学性的旗帜。这无疑是中国儿童文学界最深刻的、也是最个人化的呼喊。刘先生甘于自言自语,他对中国的儿童文学依然抱着乐观的态度,并深爱这个国度的儿童文学。
作为一名理论家,刘绪源的声音无疑可以为当今的童书出版提供一些借鉴性的资源,甚至可以说是最核心的东西。我想,假如中国的童书出版,不以文学艺术性作为第一的标准,最终损害的可能是整个产业,它直接导致整个国民素质得不到提高,喜欢阅读和能够阅读的人群日益缩水,那么这样的童书出版产业也走不了多远。
在刘绪源先生的启发下,我有了跟进一步的思考:从“教育儿童的文学”,到儿童文学“回归文学”,再到今天提倡“儿童本位”、“儿童文学教育”,中国的儿童文学一直在努力回到民国时期的童书时代。然而,它也一直在对抗着“成人本位的儿童文学”、“政治教育的儿童文学”。那么,在儿童文学已经回归文学的时代,今天的商业童书出版模式是否是“儿童本位”和“儿童文学教育”的“敌手”呢?我想,每一位真正的童书出版人都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
刘绪源先生的启示,集中表现在他新近出版的《儿童文学思辨录》一书中。作为一名坚定的文学本位主义(姑且这么说吧)和儿童本位主义者,刘先生的呼喊像一个幽灵永远地在中国儿童文学界中徘徊。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