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应急自救书再引瞩目
应急自救书再引瞩目
一场暴雨不仅让人们对于应急自救的知识更加关注,更凸显出应急自救教育的缺失。图书市场向来不乏应急自救的书籍,机工社、科学社、金盾社、科普社、河南科技社、浙江科技社、上海交大社、黑龙江科技社等均不同程度的涉足该领域,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商报实习记者 刘志伟
实战技能 心理重塑一个都不能少
“当灾难突如其来时我们该如何自救?”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兼医药卫生分社社长马艳茹告诉记者:“我社的应急自救书有《公民现场急救指南》和面向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知识读本丛书’,二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7年,针对国内安全事件频发的现状,我们与河南省红十字会合作,编辑了《公民现场急救指南》一书,于2008年出版后,当年销售超10万册;2009年,我们又本着提高中小学生安全自救与互救意识与技能的目的,策划了安全教育知识读本。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该丛书的重新组稿与编辑,将于近期出版。”
“机工社已出版的应急自救书主要是“手边的救命书”系列,包括《灾难求生》和《野外求生》。《灾难求生》主要写城市和野外发生重大灾难时的逃生要点;《野外求生》则侧重外出游玩时发生意外情况如何应对。”机械工业出版社生活图书分社编辑陈逍雨如是说。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也一直致力于应急自救图书的策划出版,该社编辑胡水谈到,浙科社近年推出的图书即有《突发事故应急防范知识读本》、《非典防治》、《手足口病防治》、《让心中充满阳光——地震受灾人员心理健康自助读本》、《地震伤员康复读本》、《台风知识读本》等等。
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王清介绍,该社编辑的一套由钟南山院士主编的“我的第一本急救书”系列也即将面市。该系列分为《我的第一本户外旅行急救书》、《我的第一本家庭生活急救书》、《我的第一本突发疾病急救书》、《我的第一本意外灾难急救书》四个分册,由权威的一线医师对工作中形形色色的突发事件的处理案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予以讲解。把“自救”这样的严峻话题演绎得轻松、生活化、有趣味性。
科学普及出版社编审、技术图书事业部副主任赵晖告诉记者,科普社多年来持续关注应急科普图书的出版,如与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组织策划了“防震减灾知识科普”丛书,其中《家庭地震应急三点通》,已累计印刷近7万册,并已进行第二版修订。她还谈到,“应急科普挂图和折页也是科普社的特色产品。其在防治非典、抗震救灾、防范泥石流等工作中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中,科普社紧急编创了双语抗震救灾科普挂图,及时送往灾区,受到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表彰。”
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王正斌表示:“紫云文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图书的社会价值与实用价值。类似应急自救类的实用图书,也是我们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今年,我们根据美军特战队员的内部教程推出了《美军生存手册》一书。尽管这是面向军人的图书,其实用价值对普通民众也是一样的,尤其对于经常进行户外和野外活动的旅游爱好者来说更是如此。”王正斌还透露,“对于一般民众生活中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应急事件来讲,《美军生存手册》是很不够的。因此策划更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应急自救图书就非常有前景。而就目前来看,此类图书并不特别受我国读者所关注。除去经常野外活动的旅行者,较少有读者会专门买一本这样的图书作为家庭必备读物。”
不单单是上述临危的实战技能需要掌握,灾后的心理自救同样不应忽视。“《灾后心理援助100问》是我社出版的反响较大的应急自救书。我社领导与心理学编辑室同仁,本着出版人的职业良知和爱心,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迅速行动,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积极联系,组织了最好的作者、最好的编辑,日夜兼程,赶编了这本通俗易懂、实用有效的小册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营销中心营销编辑朱利伟如是说。她进一步强调:“世图北京专门设有心理学编辑部,在国内从事心理学出版的同行中,拥有实力雄厚的编辑队伍和作者资源。这使得我们在灾难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调动自己的优势资源,结合出版社自身的特点,出版此类图书。”相似的还有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地震灾后心理防护与干预手册》一书,据该社编辑孙松茜介绍,东大社也涉足于医学类的应急自救图书,虽然并非为应急自救专门策划,却也能够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指导作用。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