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图文并茂 演习培训助推自救实效
“机工社以科技立社,理性务实,也希望借助我们的渠道,让百姓能够从我们传播的知识和理念中受益。”陈逍雨强调,“ 出版此类图书旨在武装老百姓头脑中的知识库,增加自救和拯救家人以及他人的能力,面对灾难理性、科学应对,有效保护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尤其是这类危险中求生的书籍,我们提倡百姓提早学习,增强灾害预防知识。这才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社会效益,也是作为一名编辑最应该创造的社会效益。但如何打造一本受读者欢迎的应急自救书,出版社还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定价是否合理、装帧设计是否符合大众审美(封面尽量不用灾后照片,容易让人产生反感)、内容是否实用易懂等。”
谈及理想中的应急自救书,朱利伟认为,“它不需要太厚,科学有效、简便易行即可。如果是我来设计,一定是图文并茂的操作演示书。图像往往给人以直观的印象,灾难发生时,人们或许来不及思考自救的原理,但只要记住书中自救的演示图,就有可能脱险。”北京书尚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杜辉说,“可以做成200页以内、小32开的小册子。涵盖面要广,再用简单的图例把动作和要点讲解清楚。使用最核心最关键最简短的表述,几百个字就可以救一次命。这类小开本也便于随身携带和储存,以备不时之需。”赵晖认为,“防灾知识本身科学性强,如果内容撰写过于专业,容易造成读者的恐惧心理,在科普写作过程中也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技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编辑陈晏平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谈到,应急自救书切忌纸上谈兵,甚至可以寻找有亲身经历的民间人士来写,要以有效救助措施为前提。当然,编辑自身也需对这个领域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能够判断出合理、合适的内容。
马艳茹同样注重应急自救书的图片效果。她还表示,“可以配上手机客户端,方便读者,提高纸质书的附加值。对中小学生使用的安全自救图书,最好配套光碟,并有相应演练的介绍或作业,便于教师和学生组织。”至于出版社是否考虑过应该有常态的自救培训配合该类图书的发行,马艳茹坦言,目前尚未组织过有关培训,主要是出版社组织此类培训涉及较多的问题,如资质、管理以及号召力等。现在的主要合作形式是协助红十字会,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做好培训教材的编辑等工作。而王清则向记者透露,沪科社将会与相关机构合作,逐步开设急救课程、演习培训等工作,以助推该类书籍的普及。
针对该类图书的市场现状,陈逍雨表示,“现在的应急自救书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按年龄分类的,有按灾难类型分类的。据我所知一直销售不错的应该是《怀斯曼生存手册》,优点是大而全,缺点则是不符国情,普及性及实用性也有所欠缺。另外诸如《直击大灾难》和《荒野求生手册》等书,就更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娱乐性质了。”此外,杜辉也谈到了畅销的引进版权应急自救书存在内容和资料不符国情的问题。他认为,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庞大以及安全教育的不足等原因,导致人们安全意识及自救常识匮乏。特别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为事故的发生,会刺激该类图书长期占有巨大市场。特别是学校、企业、机关团体等将会是重点采购客户。”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