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辞世20周年之际《三毛:1943~1991》出版,该书主要作者师永刚接受本报采访
▲《三毛:1943~1991》中独家发布的三毛照片,照片中的三毛在郊外骑自行车。(师永刚提供)
▲《三毛:1943~1991》中发表的三毛在讲座上的照片。 (师永刚提供)
“1月4日,让我们重新回忆三毛。”昨日上午,资深图书策划人、作家、《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三毛:1943~1991》出版的消息。这部在作家三毛辞世20周年之际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画传,是三毛的家人授权台北《印刻》杂志前副主编陈文芬与师永刚联合撰写的作品,被视为华语圈最权威的三毛传记版本。
这则简短的书讯一经发布,就受到上千名网友的转发和评论。一些网友看到这条微博,都不禁感到诧异:“三毛离开已经20年了?”也有网友感慨道:“在三毛逝世20周年的日子,有多少人能理解她那一句‘红尘十丈,茫茫的人海,竟还是自己的来处’?”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病中自杀去世。如今20年过去,三毛的作品已经影响了许多读者。不过,关于三毛的生前身后事,仍然有一些争议。对于三毛自杀的原因,也有一些无谓的猜疑。昨日,师永刚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三毛:1943~1991》作为一本前后花费了7年时间编写的书,对于这些问题都有详细、准确的回答。“但回应这些疑问并不是本书的重点,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一群三毛‘粉丝’私人行为的成果,也是一本向三毛本人与三毛精神的致敬与怀念之作。”师永刚说。
“一切都只在她的内心”
“这本书从2003年就开始撰写了。当时面对一些关于三毛的传闻,我忽然发现没有一本由三毛的家人授权的比较周全的三毛传记。我认为,一本真正的三毛传记应该是完整反映三毛一生轨迹的书,而不是居于猎奇心理的拼凑起来的书。”带着这样的想法,师永刚找到了陈文芬。居住在台湾的陈文芬,是马悦然先生的妻子,曾听过三毛的讲座,对三毛非常了解。
随后,师永刚又在台湾找到两位记者,到三毛曾居住过的几乎所有地方拍照片,重新寻访三毛在台湾的生活轨迹。师永刚的这些工作得到了三毛家人的认可。三毛的弟弟陈杰、姐姐陈田心不仅授权支持这本书的撰写,还提供了一些尚未公开的独家图文资料。陈田心也特别为该书作序。
对于许多读者关注的三毛自杀的原因,陈田心在序言中说:“关于她的自杀,我们都知道她可能有这一天,但不是那个时候。她其实是个相当注重整齐、漂亮的人,从不愿意以睡衣示人,连在家看她穿睡衣的时间都不多,怎么会穿着睡衣离世?但我想她其实对死亡也有种好奇心,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所以她以前还想过,死的时候要怎么摆花;因此我们家人一直不相信她是自己要走的,也不愿相信这是事实,真要走,不该先打扮、化妆完成几个心愿吗?她都没有。”陈田心认为,可能是三毛觉得就这样离开也很好,或是在天上很好,让她更放松,所以就不愿回头,一路地走了。“平常人常觉得死亡是不好的事,我们惧怕死亡,但或许死亡更好,只是自己不知道。一切都只在她的内心,所以没人能救她。”
她是特定时代的代表人物
师永刚介绍,《三毛:1943~1991》还收集了三毛生前亲朋好友的口述回忆内容,以及首次公开了其生前创作的国画作品。三毛生前好友、《明道文艺》杂志社长陈宪仁也为该书作序。
陈宪仁在序言中说:“要认识三毛,不必有偶像崇拜的心情,更不要带着嫉妒不平的心;读她的文章,就把它看作真真切切的文学作品,看她的人,就把她当作你我的姊妹或朋友。”陈宪仁认为,《三毛:1943~1941》无论文字或图片,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正是这样的目的。“特别的是,这是我所知,曾用心、深入访谈过三毛家人、亲友,做过较多资料搜罗和查证、对三毛生活作最真实记录的书。从中可以了解三毛的成长历程、生活态度、浪漫爱情、写作精神以及三毛文字背后的故事和三毛的个性与为人。翻开它,就像面对了三毛这位平凡可亲女子,看到她的丰姿面貌,进入了她的作品的心灵世界。”
台湾著名作家、评论家南方朔也专门为该书撰写了题为《流浪的心灵使者》的序言,他在文中指出,三毛在台湾,其实已不是单纯的作家而已,“毋宁称为‘三毛现象’,而所谓‘现象’,必然是她具有某种能够反映时代共同需求的特性。”南方朔认为,还可以把三毛和早她大约20年的日本女作家犬养道子相对比。“而今离当时三毛崛起文坛已逾30年,时光荏苒,无论我们怎么看待三毛这个人,她作为特定时代具有表征意义的代表人物这一点,终究是无法被磨灭的,自由自在地流浪,乃是人们亘古以来的一种梦想,那种自由不也是你我所渴望的吗?”
她影响了一代女性的价值观
对于三毛生前的照片,著名摄影师肖全曾于三毛去世前,在成都为其拍摄了上百张黑白照片。这组图片尘封数年,仅有极少的几张发表过。师永刚告诉记者,此次编写《三毛:1943~1991》,他特别邀请肖全将这组照片中50多张从未面世的作品,加入到该书中一并公示于世。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珍藏图片,记录了三毛在重庆、台北、马德里、撒哈拉、中南美等地的影像故事。
“虽然三毛已经离开了20年,但我们今天依然在怀念她。这是因为她的文字和她的行动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了近30年来的许多读者。”师永刚认为,三毛不仅在文字中展示了自己的传奇生活,还为当时许多读者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尤其是影响了一代女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现在流行的‘旅行文学’与‘旅行作家’已经不那么稀奇了,甚至他们的生活也会被认为是一种普通的模式,而三毛以前的生活在当时可是非常独特的。”
“三毛以其特立独行的作品与人格气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字里行间的爱心,以及文中时刻迸发出的诙谐、机智,无一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她那沛然的生命感,使她能把很多凄怆的际遇,都写得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师永刚告诉记者,用“原乡人”心态、原乡背景甚至原乡语言创作《三毛:1943~1991》,是编撰该书的一个重要原则。
名家眼中的三毛
梁羽生:
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幕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衔头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白先勇:
三毛太敏感了,她中学的时候有自闭症,不愿念普通中学。她那时喜欢画画,她的老师是我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他拿了一篇三毛的小说给我看,说他有一个弟子跟他画画,作画方面没有什么才,小说写得不错。她一直在追寻一个追寻不到的梦,她笔下所描写的很多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包括她笔下的那个最心爱的人荷西说不定也是她梦中出现的一个人物。不过我觉得一个作家又不是新闻记者,也不是历史学家,她可能有她幻想的东西在里面,这倒无可厚非。
贾平凹: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内地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