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第一,精品化战略。怎么处理好主流书刊和畅销书刊的关系很重要,但转企后正在悄然发生四大转化,读者市场、产品体系也要做四方面的结构调整:一是从一元化倾向到多元化转换,出版品种一定要对应多元化的需求而产生多样化的产品体系;二是从大众化出版向小众化出版转换,小众文化、互动文化慢慢取代过去的精英文化;三是从饮食文化向精神文化转化;四是从趋同化、跟风出版向差异化发展。
第二,数字化战略。传统出版与新兴的数字出版今后应该是各占一分天下,传统出版可能要浓缩,而不是萎缩。未来的纸书一定要高品位的人读,要浓缩的经典,因为数字读物是快餐阅读、浅表阅读,而纸书是享受型阅读、审美型阅读。问题在于现在的纸书是不是浓缩的精品。在数字化初期可能是载体运营商为王,所有的利润空间几乎都向运营商倾斜,而我们辛苦的传统出版人,版权却只有那么一点价值。不过大可不必惊慌,未来一定是内容为王,关键是我们的内容怎么样适应这个载体,内容怎么能让这些载体出高价来买。印刷和发行也将面临巨大的转变,必须做好准备。
第三,集约化战略。怎么处理好主业与辅业的关系?国际上有很多范例是要辅业反哺主业,国内现在也有很多打着文化招牌做其他产业。我认为主业光芒不能照耀的地方千万不能去,主业永远是我们的品牌和优势,辅业永远是我们的经济支柱。在初期阶段要有一些辅业来反哺主业,但在长期发展中,出版集团全部搞房地产那根本就不能叫出版集团了。另外就是处理好书业与后续延伸服务业的关系。
第四,市场化战略。出版机构要上市该怎么处理融资和回报的关系?市场化第一步转企改制换牌,第二步全面架构法人治理结构,第三步就是上市。现在上市公司正处在热恋阶段,一旦以后想明白了,靠什么回报股民?当股民不能得到很好回报时,我们企业整体的信誉马上就会变味。五年以后没有回报怎么跟股民交代?所以我觉得未必要整体上市,也可以单体上市,搞创业板也可以。
第五,股份化战略。要处理好国资和民资的关系,对民营的开放一定要有序,一定要让国有绝对控股,因为资本的控制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必须控制资本。
打造穿越今古时空的集成平台
■李 岩(中华书局总经理)
技术的变革必然带来出版介质的变迁和出版方式的创新。数字时代给出版界带来了无穷的变革和创新,这个过程在不断地发展,我们的思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传统的出版产业链由于数字出版的出现,很多出版的流程和环节已经简化到了印前系统。印刷厂和书店的市场空间和份额必然会逐渐被挤占。现在很多读者主要通过网络书店购买,不需要直接到书店去触摸图书再选择,这个变化是很大的。印刷厂也是一样,尽管印刷产业还比较大,但对于书本印刷来说在逐渐缩小。未来三网融合后屏幕终端成为一种更为主要的阅读方式,必然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一些变化,包括授权的变化。我觉得作为出版业的群体应该有更大的声音来呼吁。中华书局曾经和现在著名的某上市企业打了一场官司,就是因为他们无偿地引用了我们的成果,又没有付费。版权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增长点。要增加对知识性劳动的尊重,出版业应该在这方面为内容提供商发出更多的声音。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数字出版对三大出版中的大众出版冲击会更大。而专业出版可能是我们作为传统出版单位立足的很重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强调品牌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传统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特别是以《于丹〈论语〉心得》为代表的一些著作,我们在全球的推荐现在有33个版本、27个语种,应该说创造了奇迹,也给传统出版带来一些思考。传统文化普及一直是我们立足做的一个重点。我们在延伸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不仅在国内创造了辉煌,同时触角也延伸到全球很多的国家。我们版权输出曾很难到达的地方,通过这本书都到达了。
我们要立足于建立一个针对国内读者的数据库,以此实现定制出版、定向营销。我建议政府参与、政府投资,建设一个国家级的长远工程,构建一个基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海量存储的信息库。这种信息服务资源集中化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全民使用,而且受益的是后代子孙。我觉得重要的是利用现在的技术发展的可能,构建一个集平面图像、三维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穿越今古时空的历史人物对话的平台。这是一个将集研究与信息发布、休闲娱乐、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度集成化的数字古籍创新技术综合平台,将来这个休闲平台可以将时空交错于一瞬间,把古人和今人在某种意义上进行联系,不断实现人类的梦想。
应对数字化传统出版如何定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