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在教辅市场上,悄然活跃着这样一个神秘的群体,他们占据着全国教辅市场30%以上的份额,每年的总销售码洋达七八十亿元。但这个群体却很少为局外人所知,他们被叫做出版业的“农民军”。 “农民军”作为一支教辅策划销售力量,以高考总复习类教辅为主打领域。他们策划的高考类教辅,占据了全国此类图书市场的70%至80%的份额。同时,他们在高中同步类教辅市场上也占有10%至20%的市场份额。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姜革文介绍,“农民军”的教辅书单册销量最高可超过150多万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全国有三分之一的高考生,通过市场自愿购买了这本书。”姜革文说。 何谓“农民军”呢?在图书出版发行业内有着很多大同小异的说法,归纳起来可定义为:活跃在县级以下的图书批发市场,销售上依靠农民进行直销,策划机构和销售机构总部主要分布在山东梁山、河北肃宁等地。
“农民军”的兴起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河北肃宁活跃着一批推销照相纸的农民,他们就是现在“农民军”的前身。他们把初、高中阶段的公式印在照相纸上,这就形成了教学辅助工具——较原始的挂图,由此与学校建立了联系。但在起步阶段,这群人只做营销,不介入策划,出版社和文化公司都是其供应商。 1987年前后,在他们的销售渠道逐渐形成后,开始尝试印制试卷、试题集以及简单的练习册,开始逐渐介入教辅策划。1993年,这种业务模式开始在河北肃宁普及,并形成了成熟的销售渠道。后来这股力量也出现在了山东,但当时他们只是卖河北肃宁的教辅。发展到现在,河北肃宁的力量在减弱,山东梁山则在增强。 由于高考用书需求量大,品种单一,且高中学校数量较少,适合直销,所以,“农民军”一开始就以高考用书为主攻方向。因为销售渠道相同,后来他们也开始做一些高中同步类教辅,但与高考用书相比,量小了许多。 从“农民军”这个群体的形成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由于他们一直着力高中用书领域,因此在人力、渠道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源,有着目前出版社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教辅出版界不得不公认的事实。 虽然“农民军”一直在高中用书市场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份额,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处于被出版社忽视的地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刘东风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缘由,2004年以前,虽然教辅出版社都在说教辅进入了微利和高风险时代,但当时市场没有现在这么恶化,出版社并没有真正感受危机,所以大都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市场竞争群体。2005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教辅市场的恶化,更多出版社开始关注市场,“农民军”的种种才被大家“揪”到桌面上,成了教辅出版社研究、学习与超越的对象。 “农民军”制胜招法
在“农民军”浮出水面后,很多出版社与策划机构开始跑山东梁山、河北肃宁,去研究他们的运作模式。刘东风说,“农民军”也是一面镜子,通过它出版社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教辅出版界提炼了“农民军”的几大制胜招法: 招法一:开展点对点的直销,重视终端服务。当出版社与大的策划机构的销售渠道还是以系统和市场为主时,“农民军”的这一招非常高效。据姜革文介绍,河北肃宁“农民军”在教辅图书销售上,有独特的模式,新书一出就拨出5000册到1万册作为样书配给农民发行员,通过他们把这些样书摆到终端读者面前,方便使用者挑选。他认为,除了产品推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出版机构对发行人员的服务,为他们开展业务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招法二:准确把握市场并灵活应对。“农民军”天天生活在终端读者中,他们能获得第一手的材料,即时得到很多市场需求信息,并能即时对图书进行修订,策划出更贴近读者需求的新选题。而出版社编辑与读者的这种直接接触很少,策划者习惯按自己固有的思路与模式来策划选题,因此产品与市场需求有距离。 招法三:“吃苦”与“不屈不挠”。农民发行人员经常会背着书,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上门推销,有时为了等一个关键的人物,一蹲就是几天。即使有时被老师轰出来,也仍不放弃。他们的市场做得非常细,每个网点都不会漏掉。“农民军”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农民有吃苦耐劳的本色,另一方面,就是采取了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有别于国有出版社四平八稳的发行运作方式。 招法四:把价格手段运用到了极致。价格始终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杨明宝指出,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及教师授课特点,“农民军”的大部分产品为测试卷,系统成书的较少,这相当于是把每个印张分开来卖,看似很便宜,其实如果集结成书来计算,还是不便宜,但“农民军”就是利用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
招法五:打好“时间”战。在营销中,“农民军”通常能很好地把握时机,高考类教辅做得特别早。春节一过,发行员就开始背着包推销高考书,这比一般出版社的产品上市时间提早了两三个月,取得了时间上的竞争优势,这种方式对出版社的杀伤力很大。 招法六:控制成本。除了有很强的成本意识,“农民军”的人力成本也很低,发行员基本工资200元就行,而出版社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业界称之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招法七: 超强的回款控制能力。由于一般采用现款现结,百分之百没有赖账。 业界人士指出,当前,在出版社重视向“农民军”学习的同时,“农民军”也开始向正规的出版社和策划机构学习。例如,他们的发行原来是一种很松散的组织,以利润为关键链条,发行人员全国跑,有时山东、河北的农民发行员还会搅在一起同时攻一个学校。但现在,“农民军”也开始划分销售区域,采用封闭销售模式,逐渐走向规范。 在出版方面,因为有了一定的积累,“农民军”开始找作者写稿,并与出版社合作。现在,有些“农民军”的产品质量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都有销售。
如何应对“农民军”
面对“农民军”进一步发展的态势,教辅出版社也在开始考虑,差距在哪里,有哪些应对措施。 有业内人士提出,教辅出版社应该多条腿走路,开辟新市场。例如,应该加强现代高科技手段如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依托人才优势,发展多媒体产品,通过网络提供互动服务与增值服务,从而提升产品的质量与服务。 在发行方面,教辅出版界人士认为,价格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绝对主导因素,质量、促销、渠道、时间等都会对营销结果产生影响。有教辅策划人主张,出版社在价格上可以尽量逼近“农民军”,不能差距太大,与此同时,靠质量战、品牌战和服务战来拉开与“农民军”的差距。 一线教师选书一般都会考虑三点,即有用、有利、有情。谈到为什么“农民军”的产品还会有市场,有人认为,是因为“农民军”有些书的质量还不错,出版社的书还没有与他们的产品拉开太大的距离。对此,一位业内人士用2005年十大经济人物海信总裁周厚健的一句话来解说,“当你的产品比别人好一点时别人是嫉妒,当你的产品比别人好一截时别人是羡慕,当你的产品比别人好一大截时别人是依赖你或选择你”。因此业内人士主张,要继续打造品牌质量,拉开产品差距。 “农民军”的前景
姜革文认为,“农民军”的发展前景取决于整个出版行业的前景和政策因素。他认为,如果出版社的市场化程度高,而图书质量又好,这些“农民军”中的发行商,还是比较愿意销售正规出版社的教辅产品的,因此出版社将来可以“收为我用”。 也有人指出,“农民军”的很多运作方式是以“高定价,低折扣”来支撑的,且在运作过程中还有灰色行为,因此见到阳光后就会遇到挑战。 刘东风则认为,将来“农民军”发展如何,一看政策,二看出版社的行动,三看他们自身的调整能力与速度。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与调整,以及教辅出版界的觉醒,“农民军”将会遇到很多问题,一些开始规范运作的“农民军”可能会幸存下来。 (本报记者 刘超 对本文亦有贡献)
出版商务周报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