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团购市场竞争失序
随着教材教辅、大中专教材、馆藏图书的采购逐步实行了招投标制,一些出版社、系统发行公司和大学图书代办点与传统的图书销售部门瓜分团购市场,不断引发折扣战。有多家新华书店反映,在投标过程中,一些出版社提出比代理商更低的折扣竞标争夺客户。而一些地市县店在参与地方教材教辅竞标中已失去了折扣优势,几乎无利可图。大学教材代办点几乎垄断了大学教材市场。系统发行垄断了图书资源。这与少数地方政府保护当地利益及监管不严也有关系。陕西学海书刊发行有限公司经理崔元凤强调“社店一家”,要和谐相处。哈尔滨中央书店总经理鞠占斌则呼吁明确社会分工。
对此,业内建议加大以法律手段管理市场的力度,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资格和地位;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图书交易规则,加快修订《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并使其上升为条例的速度,同时适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法规。
无合同、以订单代合同普遍
出版社与发行单位之间不签订合同、不履行合同或以订单代合同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在买方市场下,出版社的话语权较小,大多不敢主动要求与书店签订合同,而较有实力的出版社,一般也只是与下游销售环节签订一个全品种代理销售合同,极少签订单品种销售合同。即使签订了合同,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常常出现扯皮现象,例如出版社不能严格保护总发行单位的代理权,过多地开辟批发渠道,甚至把书直接销售给终端用户,造成发行市场秩序混乱。各地各部门自行制定的文本条款内容粗糙,格式和项目不够全面也不统一,甚至还有“霸王条款”的倾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可操作性不强。
明天出版社发行部主任李文波认为,现在只是部分出版社在做合同的规范工作,障碍不少,建议由总署或发行协会出面,制定科学、统一的出版发行合同文本,并在全国推广使用,保证出版物市场交易活动规范化、法制化。
高定价低折扣现象严重
图书高定价、低折扣问题比较严重,打破行业多年运行的规范机制。一方面是印张定价偏高,有的教辅图书已经达到了一个印张3元的地步;另一方面是事先的估价与最终的定价差别较大,甚至成倍增长。究其原因:一是买卖书号,出版社对定价失去了控制力。二是出版社在起印数不高、平均印张成本加大的情况下,为保证利润被迫提价。三是高定价背后必然存在低折扣问题。发行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批发的层层环节上极力压低折扣,导致了整个产业链条的“定价时你高我也高,谈折扣时你低我也低”的尴尬。
崔元凤等认为教辅行业的“农民军”就是扰乱价格的典型表现。四是出版物销售网点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大专院校和繁华商业区小规模书店多,重复设置,为了生存只能打价格战。李万强认为,造成行业诚信与四五年前相比有所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对市场运行预测与销售体系建立不完善;市场竞争意识淡薄,手段单一,只打价格战,没有品牌建设。李文波表示,零售环节应按书价销售,不能随意打折。图书定价应该有基本的标准,图书折扣也应该有最低的限制,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出版物定价方面有所作为。
商业贿赂造成新的不平衡
自全国开展新闻出版发行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以来,商业贿赂活动得到了明显遏制但并未根除,在某些环节仍相当严重。如在大宗图书商品批销中,卖方为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暗中从账外按所购图书的码洋向买方及其有决定权的经办人员支付钱财及其他报偿。此外,鞠占斌谈到,出版社发货折扣不透明,给新华书店、民营书店的折扣不统一,也会助长出版社内部腐败。鞠占斌建议恢复原来行业协会组织的社店互评活动、星级书店评选活动,进而倡导“社店一家”,人人自律,创造积极向上、诚实有信的行业风气。
商业贿赂造成了市场中新的不平衡,国有书店一般有完整的和诚实的账簿,调查比较容易,而对于大量的民营企业则因其无账可查,造成打击商业贿赂行为不力,从而使国有书店与民营书店面临不同的处境。另外,地方某些工商部门、纪检部门对总署的有关政策理解不够,把出版发行行业一些正规正常的经营行为错误地理解为商业贿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加大了管理成本。 书业诚信不足,危害极大,最终破坏了整个行业正常的经营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正像崔元凤等业内人士强调的,“人应以诚信为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自上而下制订相关法规,建立大家共同可遵守的规则。正如李万强建议的,同仁要严格自律,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教育自己的员工讲求诚信,维护市场体系;从加强企业监管入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转变运行方式;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控制风险;建立行业诚信体系标准、数据库。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