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 一个成熟的图书编辑不吐槽
最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出版业媒体朋友问我,谢老师,最近都没看到你写文章了呢?你最近还写吗? 我说,我现在不吐槽,所以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她说,你写的那些吐槽真实又有趣,很多人很喜欢看啊!你可以写一写呢,反映真实的编辑生活。 我说,前些年,我喜欢吐槽那是我不太成熟,都做了这么多年的编辑,已经非常成熟了,现在已经不需要吐槽。 作为一个成熟的编辑,有什么事情是需要吐槽的呢?难道不应该是遇到困难解决困难,踩到钉子拔掉钉子,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吗? 做了这么多年的编辑,深知吐槽无益,自怨自艾反而耽误了处理好事情的时间,不如认真思考怎么做才能避免踩坑,让自己快乐快捷工作,也能让作者有高效有效写作。 一是做好写作规范宣贯。 写作并不是会写字就能写好的,也不是懂什么就能把什么准确地写出来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规范,也有自己的一套运行法则。俗语说,隔行如隔山,这是一点都不夸张的事实。 就算是在图书出版这个非常小的行业,也细分了非常多的领域。比如,就算是大专家大学者也不一定能写出好的科普书,大作家也不一定能写出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不同的读者需求,对图书的要求不一样,不同作者的思维模式,写出来的作品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在作者开始正式写作之前,编辑要有作者进行写作规范的宣贯。对于我们更小众的学术图书出版而言,写作规范就更加重要了,写作规范也是学术规范中的一条,例如公式图表的表示形式、参考文献的规范等,这都需要提前和作者沟通清楚,让作者在写作之初就按照规范做,减少后期编辑反复修改的烦恼。 为了让我的作者更清楚图书的一些规范,我在看稿子的时候,就会把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发到我的微信朋友圈,比如出版字数怎么算,怎么修改作者样,图表怎么画更明了等。有时候一段话,有时候几句话,就是日常的工作体会,有的放矢,让我的作者们对我们的工作了解一二。 更有效的宣贯方式是当面交流。因为编辑和作者所处的行业不同,交流的语境会有差异,难免出现理解偏差,编辑和作者面对面,以讲座或者讨论的形式交流图书编辑出版的一些规范,比通过社交网络或者邮件的沟通更快捷和通畅,也更有针对性,可以让作者更直观地了解图书写作和出版的规范和流程,了解图书的特征、图书与期刊及报告之间的异同点等。 做一件事情不难,难就难在要反复去做一件事情。有时候,写书的过程并不难,但是因为写的时候没有做好规划,不符合出版要求,后期需要反复修改,是一件非常令人崩溃的事情,不止是作者会改到自闭,编辑更是改到头大如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编辑在作者交稿提前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解决了,也就不存在需要吐槽的事情了。 二是加强与作者的沟通。 有人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 很多人,包括很多作者,根本不了解出版到底是什么?有人以为出版就是改改错别字,然后就印刷出来。 别人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我是编辑,有的人直接反应就是是不是改错别字的。很多人还都以为编辑全都是文科生,他们听说我是钢铁理工科并且是学电的都很吃惊。其实,编辑也是一个需要专业的工作,小说、诗歌、散文等图书编辑当然大多数是文科生,但是科普图书、专业图书的编辑大多数都是相应的专业学科毕业的,我的同事学什么专业的都有,绝大多数都是硕士博士毕业,不乏名校毕业。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