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不难想见,多抓鱼的主体用户与两类旧书业的传统客户都不一样,是一种纯粹的增量,某种生活美学的爱好与践行者。“真正的好书值得被阅读两次”与“花少钱,买好书”两种决然不同的 slogan,体现了多抓鱼与孔网对于自身定位与行业认知的差别。 在二手书类别上,多抓鱼没有染指收藏与溢价性旧书。它们虽然被一小部分收藏者与知识分子津津乐道,但本质还是难以规模化的小圈子玩物。而且在这个网络标价的时代,淘到一本万利旧书的大漏的传奇故事,相比现实,可能更容易出现在企业的公关稿中。而整个行业都苦不堪言的低价值旧书,是被多抓鱼在自己的供给端直接打掉的。 虽然C2B2C也有着自己的问题,但它试图解决的是二手市场交易,也是传统旧书交易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如何抹平买卖双方信息差,提升交易效率,并由此根本性地扩大了市场的规模。 至少目前来看,随着多抓鱼规模的继续扩大与边际成本的降低,其商业模式会得到市场的验证。更何况,以标准化的次新书为引流业态,把业务扩展至百货服装等高频高利润非标行业,这是一个想象空间远远高于二手图书交易的好故事。 在某些意义上,我们能够看出孔网的焦虑。比如他们对标多抓鱼推出的“上门收书”业务,比如他们为了提高用户黏性推出的社交产品“关注”、图书管理产品“我的藏书”等,但均并不真正提升传统业务链条的效率,也无法洞察固有与潜在用户的真实需求。 中国现代旧书业曾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曾有着无数知识分子托付的文化情怀,曾有着无数富商与书贩一掷千金、一本万利的传奇故事,也曾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投机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一部古旧书业史,便是半部近40年得社会文化史。没有人能够代替时间写下断词,纸张的重量、词语的力度,也远远承载不起历史洪流的宽广。 今天,老迈的孔网似乎已经成为了传统古旧书业的一具缩影,似乎让人看不到它可以如何摆脱“只有前世,没有今生”的宿命。但所有能够为历史记住的角色,都曾在正确的时间,做过正确的事情。互联网对古旧书业的改造仍将继续下去,那些难以焕发新生的,它们曾经骄傲的荣光,也永远不会褪色。 (本文编辑:周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