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国有出版机构要为改制做准备,面对审计压力,海量积压的库存书因此被大批清理,名曰“优化国有不良资产”,特价书竟自此几乎成为旧书业的主流。 彼时,出版机构往往一次处理库存,就是价值数千万上亿的存货。这些积压库存书与10年前民间突然大量释放出的旧书一样,也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爆发的供给成就特价批发市场,如大名鼎鼎的北京甜水园、西南物流等至此兴起,也给了大批商贩飞黄腾达的机会。 
几乎与此同时,各地兴建的图书馆也使得馆配市场出现了新的缺口。在国有招标体制下,图书馆成为特价书的一大去向。 最先抓住时代红利的,是山东滨州人。出版社一次库存的清理,就可能需要整整数十个商家联手,才能把如此庞大的存量旧书吃下来。 当时做特价书最成功的,往往对图书内容一无所知,他们只算两个指标:有多少品种,能找到多少图书馆卖出去,只需保证把进出货的量跑起来即可。 至于需要精挑细选的特价零售溢价环节,则被视为“等而下之”的脏活累活。他们懂书、优选品种,却采购量小,进货折扣高,又反过来进一步制约了自己规模化的可能。 这是面对大众市场的批发概念,与针对专业人群的专业行为的区别。后者虽然单本利润空间看起来大,但需要更高的文化知识,实际上总体利润也要小得多。 很多古旧书行业的老人,一听到有人把自己和做特价书的混为一谈就生气,“我们是两个行当!他们去的是甜水园,西南物流!那就是新书!” 随着民间集聚旧书数量的减少、价码的提高和供给两端信息差距的日渐收缩,从业者经营的商品结构,多从旧书往旧书与有可销售副本的特价书并行不悖转移,乃至多有渐渐转型为以特价书销售为主的。 淘宝空挂孔网数据,日均躺赚5万! “每天净赚5万,只需要把孔网图书的链接挂到淘宝上就行了,这钱也太好赚了!” 老张回忆道,有次数位故友来访,自己没日没夜的陪着喝酒,接连三日伶仃大醉,压根没有心思理会自己的淘宝店。几天来无数前来问询的信息根本无人打理,因为这缺失的售前环节,回去一看,产生的订单跑了一半。 即使如此,算下来这三天自己的“睡后收入”,只算净利,也有将近整整10万。 废品站经历淘书佬拣选过溢价书后,剩下的都被送去打包厂分拣,按吨卖。老张需要做的,只是告诉对方自己是需要1吨,还是5吨。任何针对图书具体内容的拣选都是浪费时间,只需要选择图书的种类,比如不要教材,多要计算机类的图书等。 在还没有做淘宝的时候,孔网存在着大量类似老张这样的商家。成吨成吨的旧书到库后,就雇人迅速大批量上架,每个人一天至少要上传数千本书,每本的售价基本都是一两块钱,主要赚的是走单量大后价格极低的邮费。除了书名,其余所有商品详情信息都不需要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