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这些年,他和他的团队推进了“智慧型出版社”建设,在信息规范化、信息数据对接、信息对业务的实际支持、移动化办公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同时用考核和激励等方式,开辟出了一条有社科文献社特色的信息化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道路。在第6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他被授予“2014-2015数字出版新锐人物”称号和全国新闻出版业网站“年度创新人物”称号。 也许是因为大学的专业是社会工作,谢炜在工作中会更倾向于利他而非利己。如在搭建数字出版工作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努力让自己和他人获得共同成长,于他而言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当然这种基因更多还是来自于出版社本身的企业文化”,谢炜强调。多年来,社科文献社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制定行业规范、推动业内交流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独特的企业文化不仅发挥着凝人心、聚人气的作用,也深深影响着像谢炜一样的“社科文献人”。 注重专业,理想主义者的务实精神 谢炜承认,自己是个有点理想主义的人,但在理想主义中,“专业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与社科文献社社长谢寿光的影响密不可分。在谢炜看来,谢寿光、原副社长胡鹏光和其他社领导都是他职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领路人。谢寿光拥有前瞻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广阔的格局,是一个学者型、实干型、创新型的出版家。谢炜说,有这样的一个引领者和领导团队,是他的幸运。 专业性是社科文献社的传承,同时体现在谢炜对人力资源这一问题的洞察上,谢炜认为,出版业的人力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随着年龄层的变化,招聘年轻优秀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其次,调动现有人员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员工工作能动性的难度变高;最后,传统的考核激励方式并不适应当下年轻人的需求,出版业需要根据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对制度进行调整。 为改善现状,在社领导的指导下,谢炜与人力资源部提出了许多新的想法:进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出版社后备人才信息库,完善核心人才梯队建设;对老一辈编辑的退出赋予更多的荣誉感,为专业性较强的老编辑做好返聘准备;将编辑分为4类——组稿编辑、文稿编辑、技术编辑和营销编辑,并分别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实施首席编辑和名编辑的制度,使优秀编辑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等。 目前,在谢炜的努力下,社科文献社已经形成集人力资源规划、人才招聘与配置、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及劳动关系等6大模块为一体的现代人才管理体系。此外,他还积极参加中国传媒人才基地建设,携手高校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回顾这十余年,谢炜说,自己抓住过机遇,但更面临挑战。成为专业学术出版经理人的道路虽非坦途,但只要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就一定能在实现社科文献社学术出版梦的同时追寻自己的职业梦想。 (本文编辑:李富阳)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