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专题]『出版研究』 >> 正文

创新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创作

[ 来源:事实    点击数:3823    时间:2005/9/28    编辑:尹玉吉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山东省淄博市 255091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他还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其中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其他创新”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科学的创新。他还对社会科学创新的原则进行了阐述:“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1]江泽民认为,2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他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伟大成果。其他的一切创新都是在这种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因此,他一再号召:“创新、创新、再创新。”[2] 因此,社会科学要不断创新就必须掌握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但在宏观上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也要作为具体的创作技巧。在此,就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创作方法,谈点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众所周知,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一般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等。哲学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社会科学,因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工具与方法。在许多发达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是截然分开的。在我国,虽然形式上也是分开的,但是未真正分开,这从各级研究机构中哲学研究的归属及各类学校的哲学招生及培养来看,是很明显的,哲学在我国某种程度上社会科学化了,甚至政治化了(在此不详论)。其次,我们认为,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单个人或群体)针对社会科学领域里某一学科或学科的某一方面进行调查、思索和研究,并把这一过程的结果按照一定的形式和规范用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这种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就是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既然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的成果,那么,鉴别社会科学文稿是否成其为学术论文的唯一标准,是看其具备新意与否、其创作者是否真正进行了创新活动。这里的“创新”,从总体上来说,主要包括这样3个方面: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一般说来,社会科学很难脱离上层建筑(当然,语言学、部分经济科学学科等除外),往往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所以,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基本前提是一定的政治性以及语言的专业理论性。这两点对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来说是容易把握的,假如没有这两点基本素养,就谈不上进行学术论文的创作。因此,撰写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关键是有无新意,即创新与否。

具体说来,上述新意的3个方面主要通过以下7种情况体现出来:(1)是否运用已有的理论对新的实践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应用价值的观点。如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研究中国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的许多文章就属于这一方面的论文,所以我们说毛泽东既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2)是否填补了学科空白。如我国学者在80年代中后期创立的“编辑学”,在国外都具有很大影响,就属这种情况[3](3)前人是否已有这种观点,即观点是否属独创。(4)是否超过了前人已有观点的准确和深刻程度。(5)是否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纠正或补充。如商榷性学术论文就属这种情况。(6)是否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如在某一争论剧烈的问题上,学术界长期僵持不下,某一学者在该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上指出了存在的缺陷,为问题本身的解决铺平道路的学术论文就属这种情况,这种方法论的研究和发现往往具有革命性的意义。(7)是否具有考证价值。这主要是指历史科学的研究,一般来说,鉴别史学论文有无新意的标准为:运用新资料得出新观点(全新);运用新资料进一步扶正老观点;运用老资料得出新观点。如果不具备其中的一种情况,这篇史学论文(考证方面的)就不可能有新意,也就是说,其作者没有进行创新活动。

    通常所说的“有感而发”,就是指在上述几个方面起码具备其一,否则,无感而发只能是无病呻吟。

    如何使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具有新意,即如何进行研究才能获得新的感受呢?我们认为以下方法的采纳是获得新感受、产生新观点并用学术论文形式表达出来的重要条件。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不同于自然科学。马克思是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大师,对此,他曾举过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分析社会问题,“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他认为,物理学家可以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4] 而社会科学研究(如社会科学论文的写作)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的研究那样,脱离政治和经济的社会性现实。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亦即即社会问题,而这些现象和问题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的。脱离开了人就失去了社会,也就失去了社会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学术论文撰写者,要努力面向社会,及时了解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捕捉新信息,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成为我们进行这种思考和探究的灵魂,运用它来辩证地、历史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只有如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创作学术论文的时候,才会真正有灵感,这种灵感也才是独到的、富有新意的,属于创新的范畴。当然,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这种社会实践,有的是直接的,有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不一定一说到实践,就是只有到生产一线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种简单和粗俗的理解。人类社会已发展到了信息社会的时代,也被人们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当代社会科学已相当发达,各种学科已数不胜数,例如仅经济科学就已达800多门[5],各种社会现象已基本能通过现代的信息传播手段和媒介(如各种报刊、电视、各种互联网等)展示在人们的视野里。与此同时,各学科之间已有了高度的社会分工,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社会调查(例如典型的国家统计局定期的统计材料等)已形成了社会科学的三大支柱。当代基础科学研究更多的是就现有的材料进行研究或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进而为应用研究和社会调查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当然上述三者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各种研究的成分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须知,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也是学术研究所必需的。

    ()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  要求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研究者和写作者要勇于实践,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以此从思想上、学术上、写作技巧上得到锻炼和提高。我们认为,这种实践包括直接实践法和间接实践法,它们是写作实践方法的基础。

    1.直接实践法 就是直接深入到被研究的问题中去,了解它、体验它,从而通过调查和研究去掌握它。以编辑工作为例,以编辑工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编辑学,要进行该学科的研究,就必须明白编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编辑工作者,要从事编辑学的研究,首先要有研究的热情,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善于体验。同时注意收集有关的学术信息,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业务交流。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发现现有的编辑学理论体系中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欠缺或不成熟的,甚至哪些是错误的。这些欠缺和错误就是我们从事编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任务,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找到了真正的切入点。这种有针对性的研究,往往事半功倍。其他学科或领域的研究也大致如此。

    2.间接实践法 这种方法即主要依靠阅读和研究现有资料为主的读书法。它要求研究者博览群书,博中有专,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博览有两种目的:一种是带着问题去读、去找答案;另一种是通过博览发现问题,进而进行研究。博览有两条捷径:一是按专题搜集资料,然后进行阅读,这要求研究者善于使用工具期刊(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及其目录索引、上海图书馆主办的大型文献检索期刊《全国报刊目录索引(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和工具书(如各种年鉴)等;二是把能见到的社科书刊目录都浏览一遍,从中得到启发,这也是鲁迅先生博览群书的经验之谈:“书在手上,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6]这对开阔思路会大有裨益。通过这些步骤,或者是发现了问题,或者是找到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前者为研究者发现了“兴奋点”,后者为解决已有的问题找到了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筛选,再作精读。精读的方法是找出同一问题的几篇、十几篇、甚至几十篇材料(期刊中的论文或书籍中的有关章节)进行比较鉴别,找出异同点,发现分歧所在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进行质疑、商榷、修正以至在这个问题的全部或方法论上树立起自己的观点。需要强调的是,博览群书的同时,更要求勤于思考,正如古贤所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7]

    ()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  写作既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技巧。掌握上述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之后,即使是满腹经纶,如果不掌握科学的写作技巧,也不易用文字表达出来。犹如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但不懂教学法,不懂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同样不可能好的道理一样。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学会掌握这门技巧,也才能从中培养出写作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谈得上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写作技巧很多,在此,仅就我们体会较多、收益较多,也是学术论文写作的两种主要方法简谈如下:

    1.正确运用论说文三要素原理  众所周知,论文均要求具有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结论,也叫论题、论证和结论。论题是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论证是指用来证明论题的判断;结论是指通过论证之后得出来的判断。我们认为,这三个要素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应当充分利用,即在文章的宏观、中观、微观结构上都要灵活运用,而不能机械地仅在论文的总体结构上运用。一篇优秀的社科学术论文要有充分的推理和严密的逻辑,保证做到这几点的主要方法就是在论文的宏观(整篇论文)、中观(论文的任何一个部分)、微观(论文中的一个小段落甚至一句完整的句子)上充分运用论文三要素原理。当然在运用这一原理时,三要素的份量(文字上)不一定等量齐观,而应详略得当,但是不能缺少。中观、微观上的三要素原理运用一定围绕宏观上的三要素原理结构来布局,为宏观布局服务。只有这样,论文自始至终才能充满逻辑感,作者才能围绕主题来以理服人,而不至出现主观臆断,以势压人,前后不连贯,甚至出现矛盾等现象。与此同时,论文中该举例、引证之处,力争做到,并使之准确、生动。这样写出的论文一般均属上乘之作。

    2.模仿法  是指研究者在某一问题上有所见解,但写作经验较少,或防止由于孤立地提出一个新观点而不易被他人理解和接受时,所作的必要的铺垫。这种表达上的需要,可找接近的范文,借其框架,现成的基本原理,融进自己的见解。这种论文写作方式姑且称之为“模仿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初学写作学术论文的作者,或有一定见解,但新见解、新观点较少的作者。这种论文要求短小精悍,一定要注明参考文献或其他必要的注释。采用这种方法,特别强调态度的严肃性,万不可存侥幸心理,否则,只能误人害己,不耻于学界。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方法不能孤立使用,也是往往应该交错运用,例如上述两种方法中,后一种一定要使用和体现前一种,即运用论文的三要素原理;同样,从总体上来说不是模仿性的论文,在基本原理的运用上,在独立见解的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过渡上,往往也要运用现成的东西,这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模仿性的,这是学术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科学认识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规律,培养和增强自信心,消除对学术论文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感。

科学事业是通过后人不断继承和运用前人所创造知识的基础上,一点一滴地进步的,有时还会出现曲折,学术论文的写作也是如此,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上,不能奢望一朝一夕就能写出一篇全新的学术论文来。反过来说,真正“全新”的论文也是不存在的。假如它是“全新的”,那么它在语言上、逻辑方法上、表达方式上均是独创的,这样的东西不叫论文,只能叫“天书”,谁也看不懂!这种情况当然不可能出现。所谓“新”,国外学者研究认为,一篇富有创见的文献,其提供的新信息仅占全部信息量的10%,而90%是前人提供的。[8]因此,我们既要克服学术上的急于求成心理,又要打破对学术论文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建立起科学的认识方法论,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写作的规律。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伟大社会科学家,即使是这样的人,他的成名作及之后的大量科学成果的取得,也是建立在对前人成果的大量借鉴、吸取之上的。如他的政治经济学宏大理论体系,就是在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在其经济学巨著《资本论》3卷中,引用资料的索引和注释就达300多页。可以说,没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就没有《资本论》。

因此,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学术论文的写作上,只要勤于钻研,大量借鉴,勤于动笔,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在学术上树立起独到的见解来,也一定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来。

 

 

[参 考 文 献]

[1]江泽民.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8.

[2]江泽民.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3.

[3]  .编辑学为什么首先在中国诞生[J] .编辑学刊.2000,(5):17~20.

[4]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刘荣勤.经济科学学科[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2.

[6]  .鲁迅论写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

[7]  .论语·为政.

[8] 宋全成.论文科学报编辑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域[J] .石油大学学报.1993(4)92.   

 

 

  • 上一篇文章: 想逃离这悲哀的悲哀

  • 下一篇文章: 论经济科学的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3782]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3731]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2929]
  •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18年…[4240]
  •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作者…[370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6397]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5844]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0242]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7815]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7630]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63.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