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余耀华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万里机构策划编辑
编辑一本好书(在于现今编辑的立场而言,好的定义是内容扎实和卖得火),最大的关键和烦恼是寻找选题。过去编辑最大的毛病就是太过自我中心,太过集中在案头的工作,忽略了市场的动态,错过了问自己一个问题的机会:“当今的读者喜欢看什么?”
配合本社方向而不无的放矢
虽然编辑的特点是思考独立,但当编辑进入某出版公司或机构的体系之后,他们就是公司中的一员,不论在思想上或行为上,都应该与公司共同进退,尽量配合公司发展的方向。所以,编辑选题的时候,断不可无的放矢,自以为是。需要就公司的未来方向发展,制定一套计划,说清楚一点就是选题应在公司既定的范围内,寻求突破、创新点。
下书店了解市场需要
为何现在商品的成功与否,跟准确的市场预测那么息息相关呢?因为关键就在“需求”二字。以前,编辑都是读文、史、哲系出身的,对现代市场学最基本的4P——Price(价格)、Product(产品)、Place(售卖点)、Promotion(推广)可说是一窍不通。这样编辑全凭个人喜好,选取自己喜欢的题目,而制作一本本只合个人口味的图书供应给市场,试问可以有多少“需求”?
编辑的最根本责任,其实便是找读者看自己出版的书。因为,市场所需要的题材,才是我们思考的选题。而在此一环节,市场信息的搜集,是一本书成败的要点。
当然编辑可以赋闲在家,上网浏览,看看美国亚马逊网站、台湾博学来网站等等吸收信息。可是进取心强的编辑更会走进书店,查找各类型图书的销售情况,因为图书出版本是没有秘密的,图书一旦出版,均以真面目示大家,哪本书受欢迎,哪本书屡创佳绩,根本逃不过行家的法眼。
而最成功的编辑,就是最了解读者的心态,经常与读者接触,通过闲谈,得悉读者的喜好和憎恶,确切深入认识市场需要。
分析并超越市场
要注意的是,编辑无疑是要了解市场,认定读者的需要,但绝不可以被读者牵着鼻子走。简单而言,随读者走的编辑,是落后、慢他人一步的跟风编辑,容易受读者善变特质的唾弃,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市场,并且超越市场半步(不要走得太前),带着令读者耳目一新的题目,牵引他们的步伐的编辑——这才是编辑之道。
而要达此境界,则要细心分析市场,了解现存之书种类,筛选、考证。如在生活类图书中,钟表和汽车类书都只适合周刊、月刊出版。因为此两种产品,款式转换快,并不适合需要花一年半载才能出版的图书出版周期。反观红酒类书,高档红酒是讲求年份的,一年才推出一次于市面,加上此类型图书竞争较少,适合图书出版的生态环境。而更重要的,华文世界专门谈红酒的书,较外国种类仍算少,还有发展的空间。
找稿源要多方评估作者能力
编辑真正的挑战,就是如何找稿源。寻求好的稿件,一般是通过购买版权、参加世界各地大型书展(如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网络寻找等方式。这些途径优点是有样书参考,并且可缩减出版时间;缺点是未必合当地的市场口味,需要删减或增加内容,稍微拿捏不准确,方向便会走歪了。
至于找本地作者自行组稿,寻找的方法之一是在当地翻查各类型的刊物(如报纸、杂志等),查看有否适合的作者。选定之后,再找专业的团体负责人评估作者的能力,确定作者的市场认受性及公信力,因为作者的认受性遭到质疑的话,读者根本没有兴趣购买阅读。
当然编辑的评估亦是重要的一环,所以一个进取的编辑,一定会身体力行,自我增值,做哪一方面的书,就去学哪一方面的知识,譬如编高尔夫球书的编辑,就要懂打高尔夫球(打得差劲亦无妨);做红酒书的编辑,就要懂最基本的葡萄分类、形容味道的方法,否则只会流于表面,找不着重点,如入宝山空手回。
依托作者找准正确切入点
选好了题目,又如何找切入点呢?作者就是此部分的灵魂,他需要扮演一个说书人的角色,将所有细节娓娓道出,而编辑是受众,聆听着他的陈述,抽丝剥茧,建起一个大纲,亦即故事重点。依照重点发展下去,才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与此同时,编辑亦担当作者与编辑选题委员会的桥梁,将选题的概念向委员会推销,力陈此选题的独特性、优点等等,平衡公司与作者间的利益,这样才可产生和谐气氛,缔造生产一本好书的基本平台。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