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南京新华书店新街口旗舰店重装升级
学习如何向读者“推送”内容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邹昱琴 2014年3月6日关门重装,8月8日进行试运行。9月28日,历时半年,具有30多年经营历史的新街口新华书店,完成了自身的重装升级工程,开门迎宾。原先书店营业厅只有5层,改造后新辟6层,此次投入运营的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总面积增加30%。 记者看到,重装亮相的书城,一至六层均以“博爱文化”为主题,透过“人、空间、活动”的互动,构造多元文化的展示平台。各楼层主题清晰、明确,各具特色和亮点。一至六层分别根据“爱·生活”、“爱·人文”、“爱·学习”、“爱·童趣”、“爱·科学”和“爱·创意”的不同主题,展示各类图书的同时,引进和整合与图书类别相关联的多元文化业态。南京新街口书城总经理陈建国强调,升级后的书城,最明显的特点是:从单一的书店,变为多元文化业态为特色的文化平台。 据南京新街口书城副总经理王星介绍,除了硬件的重装外,更为重要的是,对该店经营品种进行重大调整,其中多元业态经营面积超过45%,而图书经营面积约55%,现有书城进店品种约12万种,针对图书品种减少的情况,王星认为,调整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书店的调整原则是,首先清退一些时效性差的品种,其次是重复品种,例如少儿等类别有大量重复种类,选择优秀出版机构和媒体推荐的优秀品种优先上架。同时新店正在调整期,希望在未来上架品种保持在15万种。 谈及多元产品引进原则和特点时,王星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业态新。多家多元文化业态首次入驻实体书店,如集研发、生产、策划和定制于一体的文化礼品服务品牌“尚元书屋”、中国四大名刹之一栖霞寺的自创品牌“栖霞禅院”、拥有独特制笔工艺的“周鹏程笔庄”、南京地区最早拥有全数码设备的“海笑微音乐”录音棚、茶艺吧、台湾轻食、微电影区、文创区等。 其次是体验度高。阅读新空间的体验以及多元文化业态,利用新技术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有创意设计、数码印刷及个性化印品定制的凤凰印品牌、“三屏双媒”(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图文媒介、声音媒介)的付费数字阅读产品、二维码数字教学新平台。一至六层店堂还设置了Wi-Fi全覆盖,为进店的读者提供免费上网和书店消费导航的增值服务。 三是互动性强。有为小朋友提供的盛行于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复合型人工粘土“星儿树手工坊”、最新纸卷创意品牌“造纸龙”、中国唯一的单机游戏门户游戏品牌“游侠网”等。读者通过与相关业态的直接互动,增强动手能力和反应速度,从而获得一种循序渐进的体会和收获。在一楼、二楼和六楼分别设置了“博爱讲堂”、“音乐厅”和“微电影沙龙”,专门用于举办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此外,定期或不间断地举办名人签售、作家讲座、新书发布、文化沙龙、文创产品展示等活动,希望全面提升读者的参与度。 四是空间环境优雅。该店设计呈现民国风,突出南京元素;例如精心打造的贯通一至六层的“藏经阁”,让读者在拾级而上或乘电梯穿行其中时顿生坐拥典藏书城之感,既起转承引导之意,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该店进一步细化图书货位化管理,启用新型数字化查询机,强化导购导读,设置读者阅读区等,力争打造全新的阅读和文化消费平台。 记者在现场对读者的采访中发现,对改装升级后的书店,读者各有看法。有些读者认为多元产品的引进,使书城少了原有的阅读氛围。也有进驻商户担忧图书和自己产品消费群体是否是能有效融合为一体。据王星透露,从8月8日起试运营的情况来看,整体情况是良好的。其中销售同比增长30%,其中以一楼旅游文化板块,和二楼收藏文化板块增长表现最为明显。王星分析认为,书城升级,首先带来了读者群的变化,能够吸引年轻的读者到店,增加停留时间,客单价明显增加。陈建国把此次升级,视为网络时代实体书店改变过去单向的消费方式,让阅读的外延得以延伸,学习如何向读者“推送”内容。当然更长期的成效如何,还有待时间考验。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