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核安全战略出版物为读者开启智慧之窗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0级地震带来海啸与核泄漏危机,后者令人恐惧。正巧,最近几年聚焦“核危机”和探讨“核安全”的图书相继出版,在危机叩门之时,它们为广大读者普及“核”常识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
揭秘核危机撩开“核”的种种神秘面纱
核,在当今世界人们并不陌生,核能、核电、核武器……自原子核以及原子核裂变被发现那天起核危机,似乎一直伴随着人类。
未来的世界尽管掌握在人类手中,但一旦赖以生存的地球都被人类毁灭,人类还能往何处去。鉴于这严肃的问题和同样严肃的思考,由罗青等编著的《黑色档案:世界核危机揭秘》(长虹出版公司2001年版)不惜笔墨,尽可能地将过去几十年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公诸于世,并将人类面临的种种困境与迫于无奈的层层抉择和盘托出,客观纪实、严谨朴实、通俗翔实是该书的最大特色。同时,曲折的战争风云、多变的世界环境会让人掩卷深思,这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
敢于向未来提出质疑是极具胆识的做法,作为一部通俗读物,《黑色档案:世界核危机揭秘》不可能回答原子时代所提出的一切复杂问题,但其中闪现的睿智的思索和富有创造性的建议,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核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工业、农业、医学……随处可见到“核”的身影。核技术在服务于人类的同时,也在走向可能威胁人类生存的开始。自化学家居里夫人成为死于核辐射的第一人起,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就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么,核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它又有什么奥秘?卢盛甲的《核世界的奥秘与人类》(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为人们撩开“核”的神秘面纱……
应对核危机的常识避免不必要的对核放射的误解
无论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多少次核危机,但是这一次危机真的来了。日本福岛核危机让人们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场核“知识匮乏”与核“信任危机”。因此,如何面对自然灾害之后的核事故?这已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由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著名放射医学专家吴锦海、顾乃谷主编的《“核”来不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主要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核能、什么是核泄漏事故、核泄漏事故的特点、核辐射通过哪些途径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核泄漏事故时为什么要进行环境监测、事故中会释放哪些放射性污染物、核事故时的公众防护措施,以及惨痛的历史教训历史上的核泄漏事故等公众关心的知识。作者说,编写该书的目的在于希望读者从中学到知识,获得收益,理性科学地应对核辐射,避免不必要的对核放射的误解与恐慌。
朱继洲和单建强合编的《核电厂安全》(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版)以压水堆型核电厂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论述美国三里岛核电厂事故发生后30多年来,压水堆核电厂设计和研究、制造和运行、监管和评价中关于核安全的主要课题。
顾乃谷和吴锦海主编的《核(放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通过对国外主要核突发事件的起因、发生过程,现场应急救援经验教训的概括剖析,结合国内医学应急救援的经验和有关资料,全面系统地叙述了有关国内外核(放射)突发事件和核恐怖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型与特点、严重程度的分级与事故过程的分期、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医学应急分级救治与管理等。
为了普及公众对核辐射的认识及防治知识,提高医疗机构一线医务人员诊断及治疗核辐射的能力,由刘素刚和艾辉胜合编的《核与辐射医学防治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版)介绍了核辐射的概况、核辐射损伤及危害、日常生活中辐射安全、辐射损伤及放射病等。随着世界各地核事故的频发,介绍和普及应对核危机图书出版的品种和类型也越来越多,再比如王秉杰主编的“核与辐射科普知识”系列丛书(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核安全战略“从狂热到理性”的回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有人曾经问过爱因斯坦一个问题,人类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各国会使用什么样的武器?爱因斯坦回答:“第三次世界大战具体用什么武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使用的肯定是石块和木棒因为人类文明已经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核战争当中毁灭。”
这个故事曾广为流传,虽然它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爱因斯坦等这些开启了“核时代”的科学家们的确为核武器“忧心忡忡”。在学界,学者们更是把爱因斯坦的此种“忧虑”比作“从狂热到理性”的回归。由此,核安全战略合作和研究也成了当下的一个出版热点。
中国首部“全球核态势评估报告”《全球核态势评估报告(2010/2011)》(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2011年3月10日在北京正式发布。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军控与国际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这份报告,对过去一年全球核领域发生的事件进行了介绍和述评。这是中国学术研究机构第一次公开发布有关全球核态势的评估报告。参与报告撰写的既有中国军控与裁军领域的资深专家,也有国际知名的外国学者。报告力求以国际化的视野,在全球关注的核问题上发出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立场。
冷战结束后,核战争的危险减弱了,但核扩散问题却有加剧趋势。在防止核武器扩散过程中,国际社会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被统称为“核不扩散机制”。《普遍履约:全新的核安全战略》(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的研究报告)。赵恒的《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对核不扩散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延伸阅读
人类面临的核威胁究竟有多大?位于芝加哥大学的“世界末日钟”60多年来一直在试图表达科学家们的观点。“世界末日钟”是一个虚构钟面,它标示出世界受“核”威胁的程度:24时整象征核战爆发,设计方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拨后,以此来随时提醒人们警惕核危机和其他危险。各国专家学者也纷纷在自己的著作中警示人类关注核威胁因为世界的未来是我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共同的未来。 [1]
|